真知灼见App创始人李路飞:疫情阴霾下的教育转型之路

栏目:教育机构  时间:2020-02-09
手机版

尊敬的各位同学、各位朋友,以及真知灼见平台的各位小伙伴,晚上好。很高兴能和各位一起分享今年春节后的第一讲!

在接下来的一周时间里,我将和我的团队,还有四位入驻平台的老师一起为大家直播一周的公益课程。第一讲的课程由我来主讲,我的分享的主题是:疫情下教育机构的业务如何快速从线下转向线上。


为什么选这个主题呢?主要是受宏观经济的影响,特别是春节期间发生的新冠疫情事件,让所有的企业家、创业者身处2019年年末没有预测到的一个情况,第一次让我们所有的创业者和企业家对宏观经济有了新的认识,对这种突发的公共事件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但与此同时,我们不得不面临着新的机遇和转机,因为只有率先能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企业才能成为未来真正优秀的企业。

我本人是一个终身学习者,2017年从北大毕业之后开始创业,之后不久做了真知灼见知识付费平台。我在这里引用了富兰克林那一句话,对知识的投资永远是回报率最高的。就像我们创业者一样,我们会选择去湖畔大学读书,也会去昆仑堂商学院读书,也会去参加北大创业训练营,也会参加各地市政府举办的各种创业活动和创业培训。

我们选择去学习、去提升、去进步,就是认为在职业生涯中、在创业的路上路途中有很多需要我们不断补充的新的知识,因为我们在高校在原来的地方能学到知识是有限的。

我记得在1月28号,投中网站专访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先生的时候,贾国龙说了一句话,当前西贝大概有400多家门店停业,只有100家外卖业务为主的店在营业。预计每个月支出2到3亿,其中的工资成本1到2亿,预计三个月损失7到8亿。如果这种情况延续的话,西北账上的现金可能支撑不过三个月。餐饮行业可能是受疫情影响最大的一个板块。

其次,可能是旅游和文旅行业吧,西贝在餐饮行业属于龙头企业,日子都这么难过了,那别的餐饮企业呢?那别的文旅企业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必须对当下的宏观经济有一个非常清晰地了解。

接下来我就先围绕我总结的对当下宏观经济的几点判断和几个解决方案来跟大家进行分析和讲解。也希望这个讲解和建议能对教育创业或者线下企业转型做线上有所帮助。

在宏观经济分析这一部分我做了一个大纲,基本上也是围绕我在这一周的时间里写的三篇文章。这三篇文章在我们真知灼见的官方的公众号里面都有更详细的论述。基本上每一篇的篇幅都在5000到7000字,大家稍后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去看更详细的文章。因为时间有限,大家假期的时间也非常紧张,我在直播中就不再去一一展开。

第一张图中另外两位是我的同学,第一张的是ofo的创始人戴威,第二张图是张天一——霸蛮米粉。霸蛮是做连锁餐饮的,在我家小区楼下的华联商场有一家西少爷肉加馍的便利店也有一家霸蛮米粉的专营店。这两家店呢,是我基本如果晚上不去应酬就必去的两家店之一,但现在他们都关门了。

当然在这里呢我不讲霸蛮米粉和西少爷肉夹馍线下店受疫情影响而关门,我只讲我个人的一些观点。因为我也是一名90后,和戴威一起17年从北大毕业。张天一比我们大两届,他在创立霸蛮米粉的时候是14年,从北大法学硕士毕业之后不想从事法律行业相关工作,就想去创业。因为当时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风口,北大、清华、人大又身处中关村的周围,所以说成为第一波90后参与大众创业的一个窗口和一个开端。

回看整个2014年,乘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浪潮之风,共享经济几乎成为共享主义。但是在五、六年后的今天呢,诞生在大学象牙塔里的第一批90后并没有迎来商业上的成就和更多令人骄傲的商业成绩。包括我们当时广为人知的超级课程表余佳文、马佳佳等商业等媒体下的商业天才并没有把他们的成功延续到今天。

当时一家主流投资机构创始人预言:一个优秀的创业项目,一般从被发现,相当于天使投资人、早期的投资机构认可到上市,一般需要八年的时间。但从14年,到现在已经六年的时间了,现在基本上处于上市前的最后两年的发展阶段。而当时的第一批90后到目前为止应该还没有上市的企业,诞生在双创高光时刻的第一批90后赶上了双创的浪潮,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真正的结出胜利的果实,所以说我们创业还在路上。

关于今年上半年的宏观形势判断,我有四点个人的总结。一部分学员在36氪还有一些朋友圈、主流的媒体和电视节目上也听过很多行业大佬的判断。我这个判断仅代表我作为创始人和我的团队在过去两年的创业探索出的判断。


2020年经济走势四点判断

第一点,今次疫情时间周期应该在2到3个月,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至少得3到6个月。

这是今年初五和我的团队核心成员在探讨我们今年什么时候开工、什么时候开课、什么时候做市场时得出的结论。这个结论相对是比较保守的,正月初五,我们就预言居家办公对真知灼见将会是个常态。目前来看疫情的影响增速是线性的,说明目前疫情得到了控制,但未来两周是更为关键的时期,国家出台和疫情相关的系统性政策最快也要在2月底3月初。

但疫情的影响早就开始了,本周一股票开市对资本市场的影响就很明显。我们实体经济特别是线下的文旅,刚才提到了西贝、还有海底捞。今年除夕在吃年夜饭的时候,我就和家里人探讨说海底捞虽然是餐饮业的老大,是火锅界的龙头,如果疫情持续到六七月海底捞可能就破产了。结果过了三、四天,西贝的老板坐不住了,率先在媒体上发声,然后这篇文章很快就被屏蔽掉。

在线的有很多朋友、创业者,还有我的同学,不管是北大的、昆仑堂的还是原来的中学同学开始创业的都在群里,我们很多项目正处于天使轮、pre-A 、A轮、 pre-B轮项目,属于中早期的创业项目。

还有些朋友可能是想加入到创业浪潮的创业者,还有些刚刚在去年年底辞掉工作,准备创业的一些企业高管。时间上对我们这样的一个群体来讲,意味着在未来三到六个月面临的收入预期是非常不确定的,但我们的成本又是刚性的。

我们在经济学中都学到:这个房租是刚性的,员工的工资是只能升不能降的。然而,我们的企业收入在未来3-6个月是持续下滑甚至部分行业收入为零,这对于初创企业是致命的打击。特别是上海,今年春节率先出台规定,停工不停薪,默认把假期拉长,然后正常按照合同的约定支付工资,2月9号之前视为休息日给予加班补助。

这个政策刚出台,很多专家学者还有企业家都认为这是不合理的。首先,地方政府没有资格来来改变劳动法的条例,这需要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通过;其次,这个政策出来之后,北京、上海、江苏等一些省市都出台了类似的规定,相当于把劳动者的压力,或者说个体的压力转嫁给了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

最近政策制定者又反思,发现自己有点过了,又开始调整对企业的扶持政策。我们在各个朋友圈群体微信公众号又看到了苏州、北京一些地区开始出台对于企业家、创业企业的扶持政策,比如说免息贷款、免两个月租金、工资可以参考最低工资标准来进行调整等,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事情。

第二点就是公众的恐慌心理,给经济寒冬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性。我一直有个观点,疫情发生肯定是社会的损失。但是大部分网民都是感性的,或者说没有深刻的在思考问题,发表了大量的言论。而大量的言论成为热点热搜之后,又占领大量的时间,这个时间应该劳动者去工作和去创造价值的。疫情本身是一种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零和博弈,它本身不创造财富,过度渲染疫情中的某些事件,对经济复苏百害而无一益。

第三点是我们过度的关注舆情事件或者种种热点事件。比如说武汉市长戴江诗丹顿手表、卫计委唐主任一问三不知、还是今天传的李文亮医生去世事件,又占据了大量的劳动者的创造时间和工作时间,这对宏观经济来讲就是非常大的损失。

第四就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组合拳不清晰。过去遇见经济危机的时候,我们国家的最大的政策手段就是铁公基,大修基建、搞房地产。2003年非典,2008年的金融危机都是靠财政政策来走出低迷的,但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出台非常系统的财政政策。

虽说目前财政政策缺位,但货币政策在周一开盘前一天下午也就是2月2号下午,央行释放了1.2万亿的14天的逆回购来补充市场流动性。但是第二天一开盘,股票就一直在下跌,创造了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最低的单日跌幅。这也说明央行的逆回购政策或者叫货币政策制定上,是推到了实在不能推的时间,推到2月2号下午出台政策是因为三号上午股市就开盘。

撇开货币政策来讲,即使股市稳住了,对我们创业对实体经济的有多大帮助呢?过去经验来看,货币政策传递到实体经济,对实体经济产生刺激正常的周期的是一到三年。所以说三到六个月之内,也就是今年上半年,货币政策对我们的就业、对我们的工作可能不会有太大的帮助。


创业企业如何应对?

面临这样的宏观环境下,作为一家创业企业我们的第一职责是防疫,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到家庭,扩张到职场是我们的第一要责。开工后,特别是部分企业2月3号已经上班,还有大量的企业可能9号之后,10号开始上班。但,作为创业企业我们有责任去思考我们今年上半年必须处理好的几件工作:

第一件事情就是生存大于扩张。为什么讲生存大于扩张呢?是因为我们大部分创业企业的领导,还有创业团队往往是速战速决的,在2019年年底可能就把2020年的工作计划做好了。包括我们团队也在放假前做好了今年的规划,大家雄心勃勃的在考虑是否做下一轮融资、要招多少员工,要和投资人沟通哪些事情。在2019年年底就做好了2020年的扩张计划。

面临突发的疫情和经济环境巨大的不确定性,我们最需要做的,特别是一家企业的创始人最应该调整的就是自己的收入模式和团队的考核机制。既然疫情的影响要三个月,那我们这个居家办公的时间,保守估计也要大于等于三个月。所以说,这是一个长期的绩效机制和管理机制,而不仅仅是这一周两周的工作的事情。

第二点是细节决定成败,做好关键节点的管理。关于这个细节决定成败,我们平台有一位老师讲《战略与组织管理》,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战略系系主任陈劲教授,也是长江学者、管理领域的顶级大咖,在打磨在我们平台的这套课程中,讲了他最喜欢的两本书。第一个是汪中求老师的《细节决定成败》,第二本书就是斯坦福大学罗伯特教授的《战略就是命运》,当然,这也是我们创业者经常讨论的话题,到底是细节重要还是战略重要。

我们需要快速的把商业模式中的核心节点和节点上的核心的骨干人员梳理出来,确保核心的节点不能断。现在是居家办公,大部分员工可能不能在职场不能线下交流,但如何确保这个节点不能断呢?比如作为知识付费企业,有制作团队、课程研发团队、市场团队还有技术团队,整个团队可能有20多个工作节点,关键节点是不能断的。那我们要把自己商业模式中的核心节点和关键节点以及关键的员工梳理出来。

在危机的时候,只有真正有驱动力、有专业能力、能一起扛事的人才能创造价值。在2019年没有疫情的时候都不能创造业绩的员工,在危机的时候,他依然创造不了超额的价值,所以创业公司不能养闲人、更不能养懒人。如果创始人或者创始团队养了闲人,实际上就是创始团队在逃避问题,所以我觉得细节非常重要,细节和关键节点的管理是我们创业企业务必要重视的。

第三,疫情之后鼓舞士气和打造军工文化也是非常重要的。我相信有很多朋友和群友已经看过阿里巴巴在2003年的案例,马云当时的企业文化就是把400多名员工的士气给鼓舞出来,阿里巴巴经过非典、经过08年金融危机之后,成长为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这和鼓舞士气是分不开的。在鼓舞士气这方面我就不多说了,重点讲打造军工文化。为什么叫军工文化呢?是我在昆仑堂商学院读书的时候,拉卡拉的创始人孙陶然院长在晚自习的时候分享的。

我在这里用了一个公式:军功=战区x战力。

什么叫战力呢?就是一个士兵或者是一名员工的核心的战斗能力;战区就是员工能在在多大的范围内打仗,只有员工的战力和战区提升了,那我们的业绩才会好。

2003年非典的时候,当时中国的经济增速处于一个高点,非典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可能只影响了半年到一年。但今次显然要比非典严重,不管是死亡率还是持续的周期,所以,我们要更加注重在鼓舞士气的时候把军工文化普及下去。就是要提高作战能力、就是要提高员工的人均绩效和KPI,如果提高不了,那你面临的不是员工的问题,而是整个企业能否能否在危机中挺得住,能否能够生存下来。

真知灼见官方公众号还有前两天,朱武祥教授等三位学者联名调研的一篇文章《2020年,只有10%的企业能够涅盘重生》,这个是有依据的,附件部分我们转了清华大学朱武祥教授团队做的一个调研,也得出了只有9.96%的企业,可以支撑6个月以上的现金流。

最后一点需要准备的是我们的战略能力和决策能力。在战术上,所有的创业企业和团队的负责人都收到了重挫,但是战略能力和决策能力是和人紧密相关的,是和企业团队的创始人和创始团队的决策能力是密切相关的。

这个能力也是一家企业优秀的创始人和创始团队必须具备的,因为我们的市场发生了变化,我们原有的客户发生了变化,原来的商务条件和商务模式发生了变化,也有可能导致我们的产品发生了变化,其实是市场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在这种条件下,如何能够胜出?靠战术当然可以,我觉得更重要的要靠我们的战略能力和决策能力。

能否做出正确而高明的战略和执行、判断,对企业的生死至关重要。今年2月2号,梅花创投的创始合伙人吴世春在黑马大学的授课中也提到,所有能够线上IP化的行业都会被看好。有相当一部分朋友也是做在线教育、做IP、做网红孵化的,正好抓住这个危机带来的利好,为我们的产品提供了很好的试验田。

今天早上我看到36氪的一篇新闻,包括我们的微信公众号都推了篇文章,阿里钉钉成了所有的APP下载量的第一名,钉钉团队努力这么多年终于靠疫情走向了排名第一,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最近一两周很多企业都开工了,发现需要去上班、员工需要打卡、去写工作日志、需要汇报,而过去又没有这个技术准备,就都去下载安装了钉钉,通过先进的技术平台来弥补原先职场办公的短板。

办公软件也因此成为网红产业,我们的课程已经和钉钉签了全面的战略合作。未来用钉钉办公的企业和企业的员工也可以在钉钉上直接能够看到我们和钉钉联合打造的金融课程。这里面包括人民大学刘伟校长的宏观经济分析下、长江商学院周春生教授的公司金融、还有北大经济学院冯科教授的区块链课程,关于我们真知灼见APP上有关创业的课程,也会在钉钉上联合上线。

决策能力和战略能力都是我们创业团队和创始人首先要提升的一个能力,我们要具备赢家思维,还要具备战略制胜的能力,作出正确而高明的战略,这就是我们率先于竞争对手成功的核心能力。


我的创业经历

回到宏观经济这部分,基本上我讲了八点,四点宏观环境,四条的是我们的应对建议。

在接下来的这一部分我再讲一下我自己,之前我做过两个创业项目,一个是成才教育,是挂牌的新三板做线下的IT教育;另外一家,就是真知灼见。

对真知灼见,刚好是踩住线上教育这个风口。那对成才来讲,刚好是线下要往线上转,转的有点慢,2019年夏天我给成才股份的创始人大股东提建议,一定要搞线上,通互联网和远程教育来做职业教育。在战略决策上,用现在的观点来看可以说叫战略错误,就是大股东没有采纳我的建议。前两天通电话的时候我也把这个事情又汇报了一下,他也意识到犯了巨大错误。

但现在也不晚,只要思想上彻底认可这个事情,技术上一到三个月都能转型。在技术上我们可以快速搭建起来,但是难在团队和人心,因为,市场变了,人心也在不断的变。不仅需求变了,供给也在变。比如说口罩,需求变了,原来很多因为经营不善而成为老赖的企业,现在都复活了,成为营收和利润都很高的企业。

作为一名创业者,我也经常被问到一个问题,你觉得一家企业的天花板是什么?我对这个问题呢,原来我一直没有明确的答案,在经历过这四五年的创业历程,还有今次疫情危机之后,以及我身边的很多同学林林总总的创业项目之后。我总结出来一家企业的创始人的学习能力和创始团队的学习能力就是一家企业的天花板。

如果你的团队和你的学习能力不够强的话,在这样的危机中,即使因为你选择了在线教育或者抗经济风险比较强的行业,那也是偶然的,属于走运了。那么在下次经济危机中,在未来的竞争中也会被淘汰出局。

在2019年12月18号联想创始人柳传志先生荣休,在荣休前的一次会场他提到一个拐大弯个道理。刘老爷子的拐大弯强调的是把重要紧急的事情化解为重要不紧急的事情。这句话对我们企业经营和对我们创业者来讲太重要了。

今次疫情,对做线上经济的创业者之间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弯道超车的机会和试验田,因为我们从来没经历过这么大的市场需求。网上都发段子说,教育部过去五年,十年,想做没有做的事情竟被今年春节一周的疫情给打败了。最近管北大,清华还是南开,都在拼命的搭建自己的平台鼓励老师来线上讲课。

在17年,北大薛兆丰老师在得到上开了自己的第一门课程,第二年就被学校劝退了。而现在又鼓励所有的老师在网上开课,岂不搞笑吗?所以在教育板块,在线教育的红利,今年的市场的确是太大了。

然而,狂欢之后,今年之后我们还会面临着一个非常大的现状,很多老师都来网上讲课,那必然导致现有的市场的需求突然都变成线上。因为,线下的需求没了,原来的90%份额没有了,相当于对线上放了90%的需求出来。

五年前戴维搞共享单车ofo的时候,到18年戴维倒下的时候,大家对共享经济的看法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觉得共享经济是骗局、跑路,共享雨伞、共享小板凳全黄了,所以对共享经济不看好。对于共享经济,我是一直在看好的,不管在北大的创业课堂还是北大校友会的创业分享,我都是这样认为和思考的,在这里我想强调的是,通过共享模式,为满足线上需求增加的90%,供给可能增加10%就可以满足了。但今年有可能供给的增长,不仅10%有可能供给增长20%-30%。

所以到今年年底,我们不得不面临一个新的问题。

那这个新的问题是什么呢?到2021年至少会有100万老师来线上讲课,而市场可能只需要二、三十万个老师。那这二、三十万个老师和这100万个老师之间怎么来平衡市场,是明年可能我们创业特别做教育创业又必须面临的一个新的问题。

因为这个知识付费或者是在线的教育,他本质上也是改变了知识和知识服务的一种形态。本身不是创造知识,或者说创造了一小部分知识,更多是改变了知识的传输和交互的方式。

我认为,现在供给突然暴增对在线教育的红利只会持续一年左右的时间。到明年春天,在线教育面临的问题一定是供大于求。因为现在所有的老师,不管擅长不擅长在网上讲课,都得做线上的课,必然会导致供给过剩。当然,这个也是我们教育创业者要明年面临的问题,在这里因为时间有限就不展开了。

我重点想强调疫情改变了市场的均衡。我们研究市场经济学有两端,一个是需求,一个是供给。那么在需求端大家已经感受到非常明显了,不管是口罩、消毒酒精,还是小孩上课、居家办公,我们的需求端已经被改变了。在生产和厂商端(在经济学学上企业称为厂商),我们现在才开始采取措施来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做出反馈。因此,疫情改变的不仅仅是生产关系,不仅改变的是消费品,也改变了生产力。

生产力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对于新技术的需求会更加刚需。比如大家为什么跑去下载钉钉啊,钉钉的技术也不算特别强,技术壁垒也不是特别高。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师兄的在今年春节的第一篇官方公开的文章中就写到:今次疫情对AI技术、人工智能基础的需求量大大增加。现在快递员可能不能送外卖了是吧,原来物流量、快递量的,每日订单量可能下降了80%,但是人工智能可以、无人驾驶也可以,因为他不涉及到人传人,所以我们对技术需求增强是生产力的第一个表现。

第二个表现可能就是5G。去年上半年已经炒得很热了。幸好去年国家派发了四张商用牌照这个呢,必然会加速我们对5G技术新的需求的快速落地,5G技术会更加提前到来。就像我们最近用企业微信,用钉钉开会,包括我刚才发微信语音也经常卡。为什么会卡呢?因为,突然间这么多企业都来线上办公,都装了你的APP。包括前几天有几家教育平台的APP也垮了,因为用户突然间多了,但是技术没这么强,并没有做到充分的准备。

作为一家在线教育平台,我们真知灼见平台的生产者也在随消费者的变化而变化。比如说我们出版社的老师原来写一本书,可能从选题、策划到最后的发行需要六到八个月。现在老师可以边创作边写书,最后可能书还没写出来,已经卖了一个1万份课程。这1万份课程可能营收就超过500万了,创造书的成本已收回来了,在出版的时候又可以收割一波传统的阅读流量,这也是对创作者和老师的一大利好。

这本质上是生产力发生了变化,而不仅仅是生产关系的调整。

那么继续以教育为例,实际上,今次疫情危机,会迫使大量的、原先活跃于线下市场的授课老师将快速提升自己对移动互联网和对新技术的掌握和运用。这种结果必然会增大优质内容的供给,原先那些缺少优质内容,仅仅靠技巧走红的网红老师将遭遇新的滑铁卢。

刚才我们讲了明年春天可能这个问题会更加突出。另外,市场可能需求二、三十万人,而实际上有100万,那怎么办,市场从需求和供给两端会进行调整的,市场调整的最终的结果可能就是尾部的和腰部的老师和培训机构将从教育行业出局。

最后,我再强调下,经此疫情给我们创业企业提供了一次练兵,特别是在线的创业企业提供了一次练兵的机会。而且会大大的加速在线学习模式走向成熟,特别是最近我越来越感觉到在线学习在更高维度上已经达成了一个全民共识。

那么,还有个重大变化,从生产者来讲的话,居家办公成为常态。去年在昆仑堂商学院首期班的开学典礼上,慧聪网创始人郭凡生老师讲到:5G来临居家办公将成为常态。为什么居家办公是常态呢?当时郭凡生老师举了两个场景案例:我们可以边奶孩子边工作,边送小孩上课边工作。公司的核心团队和创始人肯定不需要监督也可以自发激励的去工作,公司优秀的骨干有期权的,也不需要在公司办公,只有行政和财务等职能部门,需要在公司办公。但现在,这一切因为疫情的发生这个时代提前到来了。一线城市公司的员工终于可以在五线城市住着5000的房价,领着月薪20000的工资了。

我在这里再次强调居家办公是为了给创业者继续提个醒,这个提醒是战略性质的,至少做出三到六个月以上的绩效考核和机制出来。居家办公,即使疫情消失了,可能也是常态。可能没有现在的比例高,至少也有20%是居家办公,去年的显然是没有这么高的比例,可能十个人只有一个,甚至没有。居家办公下的这种考核机制、淘汰机制和激励机制,我觉得创业者需要进行一次更深刻的思考。

我们平台定位于金融领域的终身学习平台。我们连接的也是两端:一端是拥有大量内容创造能力的老师和MCN专业机构;另外一端是我们的学习场景,合作伙伴比如爱奇艺、小米、钉钉,以及我们平台的的合伙人体系。由于时间关系我就不展开了。

我们平台始终坚持:好的金融,其实不贵的发展理念。好,是指内容好品质好、老师好,内容的持续性体系性好;不贵,是指我们可以通过共享机制把林毅夫老师、刘伟校长等顶级名师的课程,变成99块可以学、一块可以学。我们原来要想去北大上这些课程,必须要考到670分以上,考研要考400多分,即使你考上了北大,也未必有机会听到这么多名师的课程,那现在通过真知灼见平台,这些你都可以很容易地实现。

2003年非典的时候,京东的创始人刘强东和好未来的创始人张邦鑫线下业务几乎全部砍掉,然而,从此走向了电商和在线教育的道路,之后创造了后来的京东和现现在的好未来,走向了全面成功的创业道路。经此疫情,也让我们很多教育机构开始进行长远的思考,如何通过布局线上来抵抗潜在的各种风险,成为我们最近每天都在谈论的一个话题。

我相信此次疫情危机,会有大量的消费者、用户、IP,包括先知先觉的厂商、生产者会意识到:线上经济不仅仅具备防避疫情、疏散人群的功能,而且在产品交付的便捷性和性价比方面也将具有线下经济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也会有一波实体企业家和线下企业转而去做线上。

最后,希望各位学员、各位朋友能够理性的看待这次疫情对经济造成的影响。反观我们过去伟大的企业,包括Facebook等硅谷的独角兽企业。2003年的非典、2008年的金融危机都诞生了一批非常优秀的企业。从市场的结构来讲创业企业,你作为一家初创企业凭什么战胜一家存活了20年50年100年的企业,靠的就是你的创新,以及你对机遇、危机的把控和战略决策能力。

因为传统企业掉头难,大型企业掉头更难。我们作为B轮前的企业和创始团队,我们实际上是被时代赋予了一个千载难得的弯道超车的创业机会。

也真诚的希望各位学员,能够抓住这次机会去练兵、去创造新的宏观经济环境下战略的调整和商业模式的调整。在今年或者未来的三年里收获属于自己的创业成果,谢谢各位。

上一篇:疫情面前,教育机构在行动
下一篇:疫情期“停课不停学”,朗培联动60家平台,免费驰援机构线上授课

最近更新教育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