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中央大学”是如何教学的?经费、老师又是怎么来的呢?

栏目:教育教学  时间:2021-07-30
手机版

宋朝“中央大学”是如何教学的?经费、老师又是怎么来的呢?
众所周知,古代最大规模的考试就是科举考试。但是古人要参加科举考试,首先就得读书,那么古人读书要去哪呢?——书院
国子监,就是古代最高级的书院,相当于中央大学。就连今天的清华北大的地位都要略逊一筹,那么国子监的学生是如何选拔的?老师经费又是哪里来的呢?不妨以宋代为例来看看吧。

一.“中央大学”的前世今生
“国子”的称呼,最早出现在《周礼·地官》中所谓:“以三德教国子”,这时是用来指当时的有爵位的上层子弟。
晋武帝咸宁四年第一次设立国子学,设置国子祭酒、国子博士各一人,国子助教15人教授生员。这里的博士可不是我们现在的博士,不过在当时,这位博士可比我们现在的博士地位更高。
担任国子博士的人不但需要通晓经典,还要品行清高,官阶在散骑常侍、中书侍郎以上的才有资格担任(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副部长级)。
生员(也就是学生)则仅限于五品以上官员子弟,五品可是很高的品级,因为五品以上的官员就有资格继承官位,相当于贵族。西晋设置国子学,把它与太学区分开来,是符合当时士庶分流的趋势的。

整个社会重视“阀阅”,也就是所谓的“出身”,高门不愿让自己的子弟和庶族在一起读书,于是便在太学之外另建国子学,只有五品以上的世家大族方有资格入学就读。可以说当时的国子学就是今天的“贵族学校”。
西晋这个朝代时间很短,后期战乱频繁,但是国子学制度流传了下去。南北朝时期,北齐设立国子寺,首次成为一个管理性的机构。隋代让国子寺隶属太常寺,唐高祖武德元年设国子学,也和隋朝一样隶属于太常寺。
毕竟唐承隋制嘛。到了唐太宗贞观二年改名为国子监,成为独立的教育管理机构。这时候的国子监就已经很有规模了而且教学科目广泛。
设国子祭酒一名,国子司业两名,国子监垂一人,国子监主簿一人,国子监录事一人。总辖国子学、广文馆、太学、四门馆、律学、书学、算学等七学。
这里得解释一下,所谓祭酒本来是参谋的职位,在这里相当于国子监的校长。司业是副校长兼教导主任,国子监主簿和录事都是课业辅导员,可以说国子监就是现代学校的雏形了。
国子监有七门课,主要因为唐代时期还不是八股科举制度,所以除了四书五经以外,一般学生还得学习算数,律法,书法等等,可以说是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唐代国子监也是人才辈出。

那么唐代国子监地位如此之高,宋代国子监又如何发展呢?
二.超级“中央大学”横空出世
宋朝沿袭唐朝制度,一样设立国子监,但是除此之外也有很多改革。比如南宋高宗建炎三年将国子监并归礼部,这就让国子监成为了礼部的下属机构,国家直接管理。
宋代国子监既是一个教育机构,又是教育管理机构,中央官学都隶属于国子监管辖。先后有国子学、太学、广文馆、武学等。不过要说最大改革,那还得提一件事——扩招。

按照唐代制度,只有贵族才能进入国子监,但是宋代决定让低等官员和贫民百姓的后代也有机会进入这个“贵族学校”。
宋初国子学与国子监是一个机构的两种称呼,既是学校又是管理学校的衙门。学生限额70人,为七品以上官员的子弟,又低品级的官员子弟投纳保状,经过考试,也可入学,分别于广文、太学、律学学习,也就是“国子三馆”。
仁宗庆历四年,国子学与国子监分开,成为与太学等并列的下属机构,仍招收七品以上官员的子弟入学,另外命官、清官以及随在京为官的亲属亦可为国子生或称国子听讲生,定额增至 200人。

宋代士族逐渐衰落,平民百姓的教育也日渐完善,普通平民也可以进入的国子监学习,这和科举制度相辅相成,进一步促进科举制度的完善化。
这也让宋朝的普通平民重视教育,以学习做官为荣,可以说中国人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就是这时形成的。那么既然国子监地位如此崇高,国子监老师的任职又有何条件呢?
三.群英荟萃的最高学府
宋朝初年的国子监官员选拔比较随意,这时国子监官员不限出身,学官可由低级的州县官、选人甚至庶民担任,这和我国刚刚起步百废待兴的时候很像。当时各地也都缺乏老师,地方转运使皆可举荐讲官。所以国子监的教学质量也难以保证,只能依赖学生自学。

元丰改制后,加高了国子监官员的任职条件。太学学官包括博士和正、录要求“学行纯备,众所推服”,内外学官基本都要求进士出身,当时的进士出身可非同小可,因为古代科举中能够考中进士可比今天上清华北大的几率还低。所以进士也是科举的最高水平了。
举荐人也仅限国子监长官、台谏和其他监司长官。不过也有走后门的现象存在,比如宋宁宗时陈自强以太学生的身份被韩佗胃(当时的第一权臣)聘为家庭教师,擅长趋炎附势,由太学录一路升至太学博士。
不过国子监的教师选拔虽然严格,待遇也是好得不得了。国子监官除了工资外,还有职事官职钱一项。
根据宋史记载:“以寄禄官阶高低分为行、守、试三等,官阶高者为行,低者为守,又低者为试。”
相当于今天的绩效工资。当时国子监的收入水平大致相当于今天年入50万左右,可以说的上是高薪了。

对于国子监教师和官员平时也有很多规定。因为国子监官员具有为人师表的特殊性,承担了培育人才的重任。为了监督官员尽心尽责,朝廷制定了一些制度,主要有以下几条。
第一, 严格官员的日常管理工作。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八月刑部大理寺上奏的条法:
“国子监、太学、辟雍官,不许出渴及接见宾客,……遇假日,听出渴,乃许见客”。
要求国子监官忠于职守,不遇假日,不得接待宾客。同时国子监官员上班时不得有
“迟慢不公,考察不实”之事。可以说是严格了,放在今天就是上课的时候不能接电话,否则就算违规。
第二, 严格要求官员的品行节操,不得私自授受,不得滥用职权。这里主要就指的是不能考试作弊,当时考试作弊十分常见。经常内外串通,考场舞弊,所以当时规定一旦发现轻则罚款,重则免职。
第三, 建立官员的考核制度。对绩效显著、品德高尚的官员加以提拔,如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太学直讲满中行因品行廉洁,修身检行,升为馆阁校勘(相当于今天的年级主任)。
对考绩低下、品行低劣的官员则予以罢黯,如徽宗政和三年( 1113年)闰四月,大司成刘嗣明、司业林苏恒等分别降一级官阶,国子正顾文则是降一级工资。

四.贵族学校的神仙生活
宋代国子监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期间,均享有相应的待遇,这待遇在当时可以说是非常优厚了。第一种是免役,就是免除差役,这个很好理解,毕竟国家培养的人才,一般的劳役差役工作自然是不用的啦。
第二种是伙食和住宿。庆历中,太学内舍200人,都由朝廷供给伙食。后来改为每人每月三百文,不足的自己支付。元丰间,“增国子监岁赐钱六千络,初给外舍生食”,每人每月850钱(相当于今天的8500块钱一个月左右)。
太学三舍生的伙食标准历朝均有不同,总体趋势应是逐渐增加的。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三舍生均增加至1100文。

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外舍生增到1240文,内舍、上舍生则增加到1300文。也就是说等级最高的上舍生贵族每个月发13000块人民币的伙食费。这估计会让今天绝大部分的学生羡慕不已。
第三种是出仕。国子监生直接出仕途始于真宗时。太学中品学兼优的学生可以不参加科举考试直接授给官职,用来激励学生勤奋学习。
学生按照考试取得的等级可以享受免解试、免礼部试甚至直接得官的优惠待遇。
要说这么多优厚待遇也不是白来的,国子监也有很多的规章制度。宋代国子监监生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斋舍也即“寝室”中自习,因此,为了更好的管理学生,相继制定了一些规章制度。
国子监会将学生分类,同类相聚,如好文学者、好兵书者分别居住,斋舍(宿舍)一经安排好,学生即不得随意调换。
同时安排国子博士巡斋,监视学生的行为。除了巡斋,还设直学一人,专门负责学生的出入登记。
学生每月有四天假日可以离校,其余时间则必须在校住宿。学生在斋中会客,也必须要在规定的假期内才行。日常起床、吃饭、就寝、集合等活动均以击鼓为号。
另外学生请假,也有具体的规章制度。每月第一天学生必须亲自签到,如果有私事或疾病、丧事等可以请假,超过期限或者满一个月不到的,开除学籍。

总结:
笔者认为:国子监作为古代的中央大学,待遇优厚,生活也过的相当不错,这样的贵族学校不知道大家想不想试试呢?其实现代也有很多这样的贵族学校,大家不妨了解一下美国的幽泉中学,英国的伊顿公学之类,不过相比于国子监的政治地位,这些恐怕还是略逊一筹了。
参考资料
【1】(宋)欧阳修 《新唐书》
【2】(元)脱脱 《宋史》
【3】(明)宋镰 《元史》
【4】(清)张廷玉 《明史》

上一篇:东营职业学院:招生范围覆盖18省份,55个专业等你报考
下一篇:一段爆笑的退休“脱口秀”,55岁的老师火了

最近更新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