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为什么是国之重器?

栏目:基础教育  时间:2020-03-01
手机版



东周之时五霸出,周天子当初苦心孤诣制定的分封制瓦解,官学一度弃置,没落的贵族阶层流落民间,私学开始兴起,更准确的说,私学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基础教育,私学的掌门人面对战火纷扰的乱世,提出了自己治国平天下的主张,各国君主未曾完全接受他们的主张,但他们的弟子或者再传弟子大多成为了师傅主张和言论的坚定执行者和忠实继承者,私学的发展结果就是,战国看起来是各国之间连绵的兼并战争和外交上的纵横捭阖,实质上是私学各家学说的精彩对抗,没有几百年间私学的繁荣发展,就没有战国乱世的此起彼伏,春秋战国的基础教育直接影响了往后数百年的历史进程,法家博采众长,成功整合了各家的合理主张,赢得了历史俄青睐,终结了五百年乱世,基础教育之影响力,不可不察也。


汉之隆盛,在于文景之治,武帝拓疆和宣帝治平,当时的太学承担了基础教育的任务,熟悉典章制度和治理程序的官员被培养出来,维持着王朝的运转,但在王朝演进的过程中,太学也越来越边缘化,人才培养形同虚设,当执行基础教育任务的太学变得可有可无时,汉帝国的人才持续断层,到东汉时期更加明显,武将呆若木鸡,文臣能力低下,汉帝国的最终崩盘不是皇权旁落,而是太学基础教育的废止,是人才的断层造成的,几十年风云突变的三国,蜀汉和东吴都拼尽全力维护自己的利益圈,可从未静下心来思考教育的问题,三国教育看曹魏,持续的教育投入换来了天下一统,魏晋南北朝五百年的历史证明,基础教育必须拓展到基层社会,精英阶层的教育不足以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隋取天下,被唐全盘接收,唐帝国时期的教育最重庶民,平民教育模式开启,教化成为了政府官员的重要职责,基础教育被加了砝码,无数的读书人被产生出来,直接把大唐的文化水平拉到了世界第一的位置,大唐的基础教育并没有投入多少,只不过是制度安排上起到了激励作用,当上学与做官划了等号之后,老百姓开始尊重读书人,把师者放在了祭祀牌位上,基础教育得到了跨越式发展,文化璀璨,经济繁荣,军备充足,要模样有模样,要内涵有内涵,正因为终唐一朝的基础教育,五代乱世只不过昙花一现,读书和尚武完美结合的赵匡胤终结了乱世,开启了大宋模式,大宋立国就是以文治天下,读书人的地位大大抬高,两宋建立的书院是我国历史上标准的教育中心,足可以为后世效法,基础教育的重视可以从宋代文化和商业经济中窥见一斑,东南形盛,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基础教育的持续重视才让朱元璋有“驱逐胡掳,恢复中华”的底气,大元王朝的崛起速度和它灭亡的速度几乎一样快,不重视基础教育,在中原仅仅八十九载就卷铺盖走人了,马上得天下可以,马上治不了天下,大明二百七十六年国运,对基础教育的重视是不错的,我们从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中可以看出来,但时代已经发生变化,自汉代起就建立的学生培养方案已经不适应于时代的需要,唐宋以来的方家虽然屡屡修改课程标准,但没有做根本改动,只有“语文”和“艺术”课程,而实践需要的理工类课程还被有的教育专家嗤之以鼻,这种教育投入是无效投入,没有办法培养出工程师和科学家,你看最终连收税这么个事情都办不好,就是因为大明没有经济学家和金融专家,没有像桑弘羊那样天生的财政人才,张居正修修补补,也没有抵挡得住山雨欲来的狂风,隆庆开关后大量白银流入大明帝国,为什么大明就是国穷民疲呢?银子都上哪儿去了?教育投入的不足,导致的就是读书太少的人管理社会,给大明这个百年企业捅了个大篓子,老百姓被逼无奈下又干了和朱元璋当年一样的事,只不过没有朱元璋干得好,因为大明末年的基础教育实在太差了,农民起义军中连个像样的领导都出不来,大清捡了个漏,得了天下,皇帝自己也学数学,自己也懂洋玩意儿,自己甚至会说几句外语,但却是掩耳盗铃,不打算给老百姓学习,怕老百姓学习了欺负他这个异族,呜呼哀哉!越怕其实就越来啥。大清的基础教育和大明就没有什么区别,直到被英国佬隆隆的炮声给叫醒,慈禧老佛爷这样的老顽固都最终认识到,科举得废了,洋人的东西得学,洋务运动的那帮子愤青,邯郸学步,对基础教育做了微调整,培养了一批民国时期的建筑人才,比如詹天佑。民国的大咖强调打倒孔家店,是有特殊的时代背景的,倡导平民教育,有一定成效,大师云集,新中国刚成立时的科学家大多数是民国基础教育的产物,给国家是做出了贡献的,经过百年探索,我们的基础教育在新中国取得了最好的成就。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经济今天迈进百亿大关,与其说是经济发展了,不如说是教育投入的结果,未来五十年,也就是二十一世纪的剩余八十年,技术会进一步颠覆人们的视野,我们必须对基础教育进行持续投入,以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当前最为重要的事情。


你怎么看呢?

上一篇:课堂进万家!滨城区第八中学“云课堂”架起疫情下的教学桥梁
下一篇: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岀彩的机会——速读《长治市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十大行动》

最近更新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