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12年记录00后长大:这代人可以掌控命运,父母却都在焦虑

栏目:素质教育  时间:2020-01-14
手机版

文章摘要:

张同道是纪录片导演、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主任。他用了12年时间,记录两位00后孩子的成长,浓缩成纪录片《零零后》,9月3日将在全国电影艺术联盟专线上映。女孩柔柔初中毕业就出国留学,忍受在异国的孤独,男孩池亦洋小时候性格调皮,进入小学后垂头丧气,直到成为一名橄榄球员。从同一个幼儿园出发,他们长成了不一样的大人。

有人评论张同道的作品不具有代表性,只能代表“北京市三环内中产家庭的00后”。“没有谁能够代表一代人,但每个人都蕴含着一代人的DNA,他们遭遇的成长问题是相似的,”他说,“大家提问是社会学角度,我不是社会学家,我好奇的是一个生命的成长轨迹以及背后的力量。

张同道在《零零后》内部放映会上

仰着脖子,白色的泡沫抹在、脸颊,刮胡刀轻轻刮掉胡渣,少年池亦洋的脸变得干净清爽,他的父母、弟弟,一家人挤在圆形的镜子前笑着,庆祝他的第一次“刮胡子”仪式,为了几个小时后面试学校做准备。

曾经和男孩池亦洋就读同一个幼儿园的柔柔此时在美国求学,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孤独,她被房东要求立刻离开,仓促地背着巨大笨重的书包在路上徘徊,“小时候想当公主,没想到要经历这么多磨难和挫折。”

纪录片导演张同道的摄像团队一直躲在旁边,记录下这些时刻。“00后”池亦洋和柔柔从幼儿园到中学的轨迹,他拍了12年,剪辑成一部89分钟的纪录片。

此前,张同道拍摄过《小人国》、《成长的秘密》、《零零后》系列纪录片,十几个孩子从北京同一所幼儿园走出,十几年后成了完全不一样的人:有人出国、有人高考、有人还在寻找方向。

“你如果有孩子,能想象他们12年后变成什么样子吗?”张同道说,促使他拍下这部电影的动力,是探索孩子成长轨迹、以及背后的力量,“我不带观点地讲述故事,希望人们来与这个纪录片对话,找到自己心中问题的答案。”

男孩池亦洋的成长轨迹

“孩子行与不行,标准是什么?仅仅用分数去评价,是有偏差的”

极昼:这部纪录片为什么叫做《零零后》?

张同道:《零零后》是电影名,却不仅仅是这部电影。以前,我还拍了电视纪录片《零零后》,讲述五个孩子的故事,那时候没舍得把这俩孩子放进去,因为他们的故事太突出了,拍摄也最丰富。

我拍的是一批00后孩子的成长故事,经常有人说,“你拍的代表‘北京市三环内中产家庭的00后’。我没想让他们代表谁,他们就代表自己。但是他们遇到的问题,其他市县的孩子也会遇到:升学、择校、被老师批评、早恋、和父母沟通难题……这些根本问题是一样的。

极昼:开始的时候,计划过拍摄12年这么久吗?拍了多少个孩子?

张同道:本来只想散散步,最后成了小长征。

2006年8月开拍,那阵穷,用最差的小高清,每盒60分钟;2010年换成大高清。我们用了四代机器,最开始拍了18个孩子,有孩子长得漂亮也听话,但最终在片子里只露了一下脸。

这个纪录片,做过26个版本,两次彻底推翻。比如镜头不好,切换速度太快了,拿掉一些采访,这里镜头太脏了,那里没有形式感……最终卡在90分钟内。

极昼:遇到过什么难题?

张同道:拍纪录片是个忍受的过程,忍受孤独、财务危机、身体匮乏……直到最后完成作品。

有的孩子,小学时妈妈同意,爸爸不同意,到中学才拍。有的孩子,即使拍了,时间也没这么长。

你看到的学校镜头都是让拍的,国内外很多学校都不让。每次都是经过反复沟通,最终进去。比如说柔柔的学校让拍,四年中进去了六次,开始还比较配合,后期的配合度比较差。池亦洋的学校怎么都不让拍。

每次拍摄都要自己先投入。比如最近孩子们上大学了,下周我的队伍又出发了,回来也完不成片子,可是如果这次不拍,三年五年之后,我要再做片子,就必须有这样的一些片段。

极昼:拍摄过程中,哪些场景让你印象很深?

张同道:男主人公池亦洋在幼儿园是孩子王,哭也是昂着头哭,带着一股子英雄气。到了小学他变得垂头丧气。我目睹过一次,他生病,不愿意去上学,但考试又要临近了,不得不去,他哭得那个委屈,看了让人心疼。

后来他参加电影夏令营,做组长,有孩子想回家,他给做思想工作,把人留下来,拍成电影,得了第一名。我又看到了幼儿园的那个他,有行动力、克服困难。但当他回到学校,又不行了,直到找到橄榄球,才有了自信。

这对我启发很大:孩子行与不行,标准是什么?仅仅用分数去评价孩子,得出的结论是有偏差的。

极昼:不论是电影版本,还是电视片版本,有一些童真的对话,怎么去发现那些可贵时刻的?

张同道:准确讲是等到的。10天的故事,可能靠100天、200天的拍摄。

“我要呼吸一下风景”,柔柔在幼儿园就说出这样的话,我很吃惊,诗人写诗都不敢这么写,孩子太厉害了,完全是妙手偶得。

极昼:拍摄有什么遗憾?

张同道:遗憾比收获多。很多事发生的时候不在场,恨不得一直开机。

柔柔在美国第一次从住家搬出来,我们不在场;第二次搬家,摄制组飞去了,但那家不愿意让拍。

池亦洋的中学不让拍,最后是我们化妆成家长,跟他爸一起,用个看着像相机的5D拍的,这都成地下工作者了。

柔柔从幼儿园到高中

“我们教育中缺失的重要一环,是观察孩子”

极昼:男主角想当“英雄”,女主角梦想做“公主”,成长过程中,他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张同道:柔柔逐渐发现当公主不是那么容易,要经过很多磨练。池亦洋本来爱跑前锋、当英雄,后来发现在旁边保护别人也挺好。

他们逐渐有了反省的能力,思想上变得更成熟。

极昼:拍摄过程中,从孩子和家长身上学到了什么?

张同道:同作为00后的父母,这两对家长是我十分尊重的“同事”。他们遇到矛盾,开会、平心静气地讨论,而不是用拳头。即使孩子选择的并非父母想要的,也文明对话。这是我长久尊重他们的原因。

另外,成年人有时候做事远离生命本质,比如拼命喝酒,会把肝喝坏,但是为某种目的还得喝。孩子不会做这个事,他们奔着生命的本质去做选择,对我来说,从孩子身上学到的,就是不会把过多的时间花在遥远的东西上。

极昼:你本身也是00后孩子的父亲,这个过程中,教育理念有什么变化吗?

张同道:拍《小人国》的时候,我认为自由教育是最好的。现在觉得,没有一个方法能适合所有的孩子,回到了“因材施教”。

你老说,“你看人家隔壁的孩子”。不能按照人家的孩子要求你的孩子,孩子有慢的,有急的,有顽皮的,有敏感的,本来就各不相同。

我们教育中缺失的重要一环就是去观察孩子,寻找到适合他们的方法。当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个性化的教育一定会成为最好的。

极昼:你眼中的这些00后,有什么特点?

张同道:很难去概括他们这代人,任何概括都是更大的遗漏。00后可以掌控自己命运,按照自己的选择往前走,父母能给他们的就是支持。

如果时代对你有巨大的裹挟,像龙卷风一样,你是没有自主选择的。今天在相对健全正常的社会,我们有经济条件让孩子去实现梦想,按照他们自己设计的道路前进。

极昼:虽然经济条件更好了,很多家长其实很焦虑。

张同道:孩子刚生下来,一举一动都能引起欢喜的浪花。可是随着孩子长大,父母主要面临的是烦恼。

上小学开始,对孩子充满了千百种担心。上了中学,很多孩子和父母的沟通就变得不畅。有一个孩子跟我讲,“父母就是提款机”,还有个孩子对他妈说,“大妈闭嘴,少说话,多做菜”。

焦虑是正常的,没有焦虑,说明父母还没进入角色,因为目前对中国孩子来讲,大多数人只有升学这一条路。

极昼:现在也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

张同道:素质教育基本形同虚设,很少有学校到了高三还让学生好好画画、唱歌。虽提倡素质教育,但升学只认分数,这本身是矛盾的。这就是我为什么说家长焦虑是基本角色。农村很多孩子上了小学、中学就失学,父母甚至没得焦虑。

阶层固化这些年越来越严重。很多农民的孩子,高中都不上。没有大学文凭,能找到什么工作?由于收入低,下一代又有可能重复这样的命运。

柔柔和张同道在聊天

“我最好奇的是一个生命成长的轨迹,是什么力量让他/她变成这样”

极昼:影片中的两个孩子都去了美国,经历很同质化。

张同道:这些都是一边拍一边发生的,留在国内的也挺多,有个孩子考去了深圳大学。

柔柔为什么要去美国?第一,她在国内上的是私立学校,没学籍,不能参加高考。第二,她数学实在有待提高。第三,她十岁的时候去美国旅行,喜欢上了那边的学习气氛。池亦洋是因为喜欢橄榄球,申请去美国的学校继续深造。

极昼:就像你刚才提到的,很多人认为影片拍的是“北京市三环内中产家庭的00后”,不具有代表性。观众对影片是有更多期望和要求的。

张同道:大家的提问是社会学的角度,想看到一代人的全貌,我非常理解。

但一部电影不可能完成所有的事,我拍的是我身边的00后,你让我去拍陕北山区的00后也不现实,还有56个民族呢。所以我也希望全国的影像工作者都拿起摄像机,去拍你身边的00后,最后我们可以搞个00后纪录片大赛。

极昼:你本身也在大学里教纪录片,怎么看待纪录片里表演痕迹的问题?

张同道:所有人在镜头前都表演,摄像机对着你,表情就会不自然,但是对着你一天、一年、十年,你的表演就大大下降。

所以纪录片要拍身边的人、熟悉的人,消除这种表演性。而我判断的是真实。只要是真的,就没有问题。

这两个孩子,我相处了十几年,非常熟。有时候他们并不漂亮,哭得很难受,尤其是池亦洋最痛苦的阶段,发胖,脸都横向发展,经常挨批流泪,这些镜头都记录下来了。现在这个阳光大男孩,比我还高半头,他脸上的自信,是表演不出来的。

极昼:您的所有作品里,这部纪录片拍摄历时最长,12年的动力是什么?

张同道:我最好奇的是一个生命成长的轨迹,以及这个轨迹背后的密码。

一个人从幼儿园到大学,是什么力量让他/她变成这样?假如你家里有个孩子,你现在能预测12年之后孩子变成什么样吗?

影片里的这两个孩子不是一帆风顺,但他们是健康的,希望他们的成长经历能为更多家庭提供一个借鉴。

极昼:健康是指什么?

张同道:健康是指遇到问题,有能力解决。

孩子成长不可缺少的就是苦难。今天的苦难不再是吃不饱、被人打,但总是被拒绝也是苦难。现实主义的苦难是物质的,现代主义的苦难是心理的,这两个孩子遇到问题去解决,慢慢找到自己的路径,是健康的孩子。

极昼:片子拍到什么时候算是结局?

张同道:打算拍到他们结婚生子,送自己的孩子去幼儿园,看着背影说“拜拜”那一刻,也是和观众拜拜。估计是要12年到15年之后了。

上一篇:教育前沿 启行全记录:2019哈佛中国教育论坛盛会
下一篇:中学生书法训练课堂:怎样才能写好一手好字,也许这里有你需要的

最近更新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