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觉得学习很痛苦,你的孩子多半也不爱学习

栏目:素质教育  时间:2020-02-10
手机版

这几天,我在家里总是感觉到手脚冰凉。所以,当我看到女儿穿着比较单薄时,就会忍不住担心并提醒她:

今天很冷的,你穿太少了,小心别冻感冒了。

女儿回答道:“我不冷啊,我现在就觉得挺热的。”然后,她就开始乐呵呵地调侃我:

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我冷。


在我们的本能直觉里,总是固执地把自己的感受代入到他人的身上。

我发现,几乎所有的老人家都会担心孩子冻着。但在年轻的妈妈中,担心这一点的人就很少。

为什么呢?很多人会认为,那是因为老人家观点守旧或溺爱孩子。

其实,有一个很重要的点是:老人家阳气不足,比较怕冷。所以,他们是真的觉得很冷。这种被冷到的难受,让他们不由自主地把自己的感觉和担心代入到孩子身上。

而年轻人气血正旺,就很少有这种感觉。所以,他们很不理解老人的做法。

孩子更是精力充沛、阳气十足,这是他们向上生长的一种旺盛生命力的体现。他们当然也会拒绝老人这种“多余的关爱”。

每个人的状态不同,感觉自然也不同。但是,很多情况下,我们常常会以自己的感觉标准来判断他人,给自己和他人造成了许多误会与困扰。


在亲子教育的过程中,更是如此。

昨天,一位读者在我的文章《别再告诉孩子学习很苦但很有用,否则你可能会得到一个厌学的孩子》中,发了这样一条评论:

学习苦不苦,事实摆在那,不是你想说就能说的。如果你一味地说学习是快乐的,孩子一但发现不是,不光厌学,你也失去了他的信任。

这就是以自己的感觉代替孩子感受的一种体现。

很多时候,你心目中的事实,其实只是你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投射。就像老人家自己冷时,觉得孩子也很冷一样。

孩子学习苦不苦,不是家长们说了算,孩子会用自己的感觉来判断。但同时也不可否认,家长本人对学习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对学习的感受。

如果家长内心觉得学习是一件苦差事,就会无意识地把孩子的学习当成一个不得不完成的任务。即便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在孩子身上,家长在过程中透露出的不耐烦,与急于摆脱的心态,也在向孩子传达出对学习的恐惧与厌恶之情。

这种情况下,孩子的学习体验怎么可能会好,自然也会把学习当成了一种负担。


我们的许多无意识行为和本能直觉,都来自于原生家庭带来的一些习惯。

有一位妈妈,强迫女儿每天必须喝一杯牛奶,吃一个鸡蛋;

还有 一位父亲,要求孩子每天必须在9点睡觉。

他们都曾坚定地认为,这是为了孩子好。后来他们都发现,这些是童年时父母对自己的要求。

那些觉得学习很痛苦的父母,或许是因为自己小时候在学习过程中遭受到过打击和挫折,甚至充满痛苦,没有体会学习乐趣的机会。所以,他们害怕学习,逃避学习。

于是,他们会把自己的这种感觉代入到孩子身上,觉得孩子也是不爱学习和逃避学习的。

这样一来,他们会不自觉地让孩子重复自己童年的经历,以父母曾经对待自己的方式来对待孩子。这会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感觉到痛苦。于是,渐渐地孩子就真的开始逃避学习了。

这样的家长有很多。他们不相信孩子是自觉和爱学习的,不相信孩子会主动学习。

所以,从孩子踏上学习之路开始,他们就在身边表现出焦虑与痛苦。他们时刻盯着孩子,管束着孩子,生怕孩子不学习。

这是一种很矛盾的心态。

一方面,家长在意识层面上不希望孩子承受自己受过的痛苦;另一方面,他们又像自己的父母那样向孩子灌输“学习痛苦论”,在潜意识里,让孩子重复着自己小时候的苦,使这种底色代代相传。


本能,总是引导着我们去重复自己父母的行为,让我们觉得它是合理的。

孩子都是非常敏感的,尤其是对父母的感觉与情绪。每个孩子一出生,便能够敏锐地感知到周遭的情绪与氛围,尤其是父母的情绪,进而感知一切。

这是因为,弱小的孩子要完全依赖于父母而生存。孩子的这种神奇的能力天赋,是为了更好地适应他所依赖的人。

虽然一些家长在言语上没有说“学习很苦”,但是,从他们不安、焦虑、烦躁与愤怒的言行举止中,孩子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学习的苦”。

时间一长,孩子就会在潜意识里认同父母,并本能地做出反应,把学习变成了一件痛苦的事。

于是,父母就会愈加认为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

当我们成为父母后,由于我们的参考系是自己的父母,所以我们也很难觉察出问题,依旧会沿用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来对待我们的孩子,并觉得这是正确合理的。

这就是为什么,觉得学习很苦的父母,他们的孩子往往也不喜欢学习。

要如何打破这个循环呢?


跳出自己的本能直觉

首先,家长遇到一些与自己不同的声音时,不要急于反对。想一想,为什么别人的看法或做法和自己不一样。

尤其是,当家长总是反复陷入到同一种困境中,感觉无力、问题总得不到解决时,更需要警惕自己是否陷入了一种本能的直觉反应。

想一想,为什么自家的孩子总是这么难搞,而别人的孩子看起来没怎么管,却学习主动自觉,各方面表现出色?

反思,能让我们更好地跳出本能的条件反射。

我们常常会不由自主地合理化自己的认知与做法,但其实,只有看见并接受不一样的东西,我们才会发现自己的局限。这时,我们就开始成长了。

由于我们每个人的经历与接触范围都很有限,很多现象我们没看见、没听说,就认为不存在或否认它的可能性。比如,很多家长会本能地认为学习不可能是快乐的。

但事实上,有不少孩子的确在学习中能够感受到快乐,那里面有他们一种天然的内在需求与动力。


让学习成为孩子自己的内心需要。

我们总能看到,在一些家庭里,孩子不需要父母督促就能主动自觉学习。因为,这些父母从小让孩子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让学习成为孩子发自内心的一种需求。

事实上,学习原本就是孩子的一种成长需求。

0-1岁的孩子,有着惊人的学习能力。他们从出生起,就开始努力从环境中捕捉并吸收各种信息,不畏艰难学习各种生活技能,以快速适应周围的一切。

他们进步惊人,通过模仿他人的各种行为,从什么也不会,到认识周边的一切。他们学会复杂的语言与各种动作,实现自己的行动自由,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

这种惊人的学习能力,源自于他们内在的驱动力。

这种驱动力来自于他们内心深处对独立、自由的渴望。因为,他们正是在这样学习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格塑造,找到自己人生的许多意义和乐趣。

因此,让孩子找到内在学习动力的关键,在于学习对这个孩子具有什么样的人生意义。找到了学习的意义,就拥有了学习的内在动力。


帮助孩子找到学习的意义

疫情期间,给许多平时没有时间与孩子好好相处的家长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让家长可以和孩子进行充分的沟通与交流。

面对不主动学习的孩子,家长不要急着逼迫他们学习。如果孩子找不到学习的意义和动力,就算他整天坐在书桌前,学习效果也是不好的。因为他内心的大部分能量都消耗在对抗家长的管束上。

家长可以想想,如何利用这段时间,增进亲子的情感交流。有机会多与孩子好好说说心里话。如果孩子不愿意开口,我们可以主动聊聊我们小时候的事情,孩子一般会感兴趣的。于是,渐渐地他们也会打开自己的话匣子。

在这个过程中,或许孩子就会把心中的困惑告诉家长。这时,家长就可以同孩子谈谈他们的未来,比如,家长可以问问孩子:你希望自己将来要过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这一点非常重要,这会让孩子明白,学习是通往自己未来生活的一个最好途径。有些父母虽然自己没有什么文化,但他们的孩子却学习表现优秀,就是因为孩子从小找到了学习的意义,用知识来帮助自己实现的人生突破。

当孩子把学习同自己的未来人生联系起来后,就找到了学习的意义与内在动力。


与孩子一起改变

孩子有了动力后,此时家长要做的事,就是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支持与鼓励,让孩子拥有好的学习体验。

一、无论孩子做得怎样,只要他主动学习了,家长就要改变以往的挑错模式,把目光转移到发现孩子闪光点上。

有人会说,那要是孩子没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总不能虚假鼓励吧?我们当然不提倡虚假,只有真诚才有力量。你要知道,孩子迈出这一步就足以值得肯定了。

其实,很多家长之所以找不到孩子的优点,是因为对孩子期望太多,或喜欢拿孩子同别人比较。

所以,家长要先调整自己的期待,把目光放在孩子自身的进步上。就算他只主动学习了十分钟,这也是一种值得鼓励的进步。甚至,只要孩子有学习的意愿,我们就可以肯定他的学习态度。

二、有了好的开端,接下来的关键是坚持。

家长要明白,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是一蹴而就的,也没有一劳永逸。很多事情难就难在开始的阶段,在看不到明显的改变或孩子表现出现反复时,要做到坚持是很难的。我们要做好接受自己与孩子有一个反复过程的心理准备。

家长只有坦然接受了过程的反复,才有坚持的力量。

而家长的坚持是孩子坚持的榜样与动力。如果家长做到了坚持,孩子也会从中吸收家长的力量,增强内心学习的动力。当一切走上正轨,孩子就会摆脱外在动力,最终他会依靠自己内心的力量来实现主动学习,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素质教育观察]

致力于教育领域优质图文创作,与大家一起成长,让孩子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点击链接阅读更多精选好文:

经过两年多努力,素质教育观察打包了这份教育类青云计划文章清单

上一篇:渭南市瑞泉中学成立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心理援助小组
下一篇:孩子不自律,家长很崩溃!疫情期间,更体现了自律的重要性

最近更新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