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教育“内卷”,从告别课外“增负”开始

栏目:教育管理  时间:2021-07-27
手机版

  新闻背景: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意见》规定,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

  坚决阻断逐利资本侵入义务教育

  在严格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的同时,国家对校外培训机构祭出禁止上市的重拳。中国教育类上市公司多达20余家,其中市值最高的,几乎都是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即便是把教育当服务贸易的西方国家,也很难看到教育类的上市公司,尤其是以办学为主的上市公司,更不要说这么高市值的公司。资本在逐利本能驱动下搅乱教育市场的同时,也大幅提高了大量家庭的经济负担。阻断逐利资本侵入义务教育,已经迫在眉睫。如很多人所预期的,这次的“双减”政策对校外培训机构下了禁令。但笔者想提醒,禁止上市不等于不支持社会各界参与教育,国家禁止的是以逐利为目的的资本介入。

  舆论普遍认为,“双减”文件提到的监管校外培训机构的措施,是前所未有的;落实这一《意见》,宣告校外学科培训机构的资本化运作终结。校外培训逐利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校外培训机构必须思考接下来的转型问题。而切实给学生减负,才是“双减”所要达到的目标。很显然,仅仅规范校外培训机构无法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一系列配套措施疏导家长对校外培训的需求。

  教育“减负”要先消除家长“焦虑”

  在治理整顿校外培训机构的同时,更需直面家长的现实需求。“双减”政策明确提出,“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这也是此次“双减”政策的首要任务之一。我们亟须检讨过去一些不恰当的减负政策,尤其是从思想理论上。比如小学三点半放学的规定。这被很多人认为是忽视了家长的现实困难与教育需求,客观上把学生与家长推给市场,推给校外培训机构,对校外培训机构做大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毕竟,对教育的高追求才是“双减”政策背后的最重要动因。部分家长和孩子的更高教育追求,虽然有不足,但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重要基因之一,我们必须面对并最大程度予以满足。如何真正落实提高校内教育质量,最大程度满足这部分人的更高教育需求,就成为治理校外培训机构的一个关键。

  这就需要进一步疏导家长对校外培训的需求。首先,必须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落实和扩大学校自主权,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开展个性化与多元教育,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教育需求。其次,需要学校和社区履行更多教育职责,开展高质量的课后服务与假期托管服务。《意见》并没有“一刀切”取消校外培训,而是要求校外培训机构必须依法依规在规定时间中开展学科培训,不得进行超标超前教育,同时开放了非学科培训,这就是考虑到校外培训机构给受教育者提供差异化选择的问题。这样既尊重受教育者的差异化选择,又引导校外培训机构回到应有的定位,从对学生全员培训转向对少数有需要的学生拓展兴趣、提升素质的培训。

  让教育回归“立德树人”初心

  校外培训热之所以存在,除了某些校外培训机构违规经营、超标超前教育、搞焦虑营销之外,还与一些学校教育质量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单一的分数评价体系、单一的成才选择导致基础教育存在应试化、竞技化倾向有关。因此,禁止学科培训机构资本化,限制其逐利,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家长的校外培训焦虑;但如果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存在不均衡,中考之后的普职分流被家长担忧变成普职分层,那家长找校外教育机构对孩子进行培训的需求就会依旧存在。要让家长理性对待培训,不再“内卷”,还需要进一步推进教育管理与评价改革。应该把职业教育建设为与普通教育平等的类型教育,推进全社会形成崇尚技能、淡化学历的氛围。

  严管校外培训机构,但校外教育不能一刀切。对于乱象,要进行整顿治理,而对于一些学生校外学习的需求,也同样要正视。规范校外培训,需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站好自己的位置,共筑高质量的教育高墙,把不合理的校外培训需求“拒之墙外”。政府也要积极落实政策,从学生教育成长机制和人才选拔模式上出发,标本兼治,真正做到“减负”。减轻校外培训负担,回归教育“立德树人”的初心,倡导教育健康、公平、高质量发展,才是教育发展的正确之道。

  微言大义:

  @周长空:是不是真的“减负”,任课老师、学生和孩子家长最有发言权。

  @szagan:以后花的钱可能会更多,一对一请比上培训班贵多了。

  @more幸福123:以后谁家请家教,我天天举报!

  @我叫高仓健:啥时候职校出来的学生和985毕业的工资差不多,社会地位差不多,才有希望“减负”。

  @心情不好就是薄荷糖:学生要“减负”,老师也要“减负”。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当素质教育异化为教育“内卷”,当校内“减负”变质成课外“增负”,我们必须承认,“教改”多年来的现实走向与当初的目标出现了明显偏差。学校不敢承担应有的义务教育责任,学生校内外课业负担与日俱增,家长时常处在“起跑线焦虑”中,只有校外培训机构赚得盆满钵满,这种让人揪心的状况再也不能持续下去了。拒绝教育“内卷”,从告别课外“增负”开始。但愿此次印发的《意见》,能够成为中国教育改革一座新的里程碑。接下来,规范校外培训,推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尊重职业教育……我们任重而道远。

上一篇:教育硬件赛道多方角逐,读书郎硬件+内容+渠道+运营模式引领发展
下一篇:21年清北在各省录取比例公布,都说京冀北是一家,河北却没有姓名

最近更新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