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联手腾讯教育发布智慧教育区域研究报告 新评价模式将取代文凭

栏目:教育管理  时间:2020-12-27
手机版

——未来,讲授型的教师职位数量将缩减70%,老师将面临角色的重构,成为学生“灵魂的工程师”。

——未来的学习将日趋多样化,不再追求一个人学习 100 门课程,不再要求 100 个人学习一门课程,而是让100人学习100门课程。

——智慧教育的发展在不断加速中,目前89%的学校配备了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室,58%的学校有学情分析功能的智慧教室,但仍有2/3学校教师的素养和教学能力亟待提升,尚没有适应全新的智慧教育工具和环境。

这组听起来令人震惊的数据,出自我国首份《中国智慧教育区域发展研究报告(2020)》(以下简称报告)。9月10日教师节,在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智能教育专场权威发布。报告着眼信息时代的教育变革,深入研究并梳理了智慧教育的相关概念和评价维度,把握我国智慧教育的发展脉动和趋势,为区域和学校的智慧教育应用建设提供指引。

该报告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上海市电化教育馆、西北大学、腾讯智慧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等联合发布。报告的执行主编、上海市电化教育馆馆长张治出席并对报告进行了解读。

解读智慧教育现状 2/3教师素养与能力亟待提升

随着《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纲领性文件的发布和实施,我国智慧教育实现了从无到有,再到规模化、制度化的纵深发展,在认知与实践层面都实现了突破,由点到面推进落地的局面逐渐形成。相比以往的少数区域对智慧教育进行考核,目前,已有50%的地区将智慧教育相关任务纳入政府年终考核,有39.47%的学校纳入到发展规划中,并设有智慧教育研究机构。不过,仍有60.53%的区域没有制定学校教学改革计划。

尽管政府和学校侧积极推动智慧教育落地发展,但要从传统教学模式中脱离出来,身处其中的教师在重构教案课程资源、熟悉创新教学方法等方面,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报告显示,有近2/3的教师尚缺乏适应智慧教育的素养及能力,没有积累相关的创新实践案例。不过,令人欣喜的是,已经有52.36%的学校课堂形态发生了变化,44.74%的学校实现了课程创新。

当前,区域智慧教育实践越来越注重数据管理,如何对数据进行汇聚与治理是实践的一大重点。但不可否认,数据应用在教育治理中仍存在不足,数据管理亦缺乏规范性。目前,仅有50.7%的学校有数据规范标准,在基于数据的“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建设与应用的发展计划方面,55.26%的区域认为大平台建设与应用方面没有实际效果。

在智慧教育产业链建设中,企业作为主体角色,区、校、企三方联动态势明显,有62.28%的学校引入了互联网平台资源,行业内采购的产品包括校园云平台、教学软件及智能题库、教师备课研修、课堂教学、考试组卷等,还通过引入企业服务,实现了办公、智能管理、综合素质平台等功能,完成了从信息化硬件向软硬件、数据分析为一体的整体解决方案的转变。

智慧教育重塑新认知,新评价模式将替代文凭

进入智慧教育时代,教、学、管、评的内涵和外延都在发生改变,甚至将颠覆我们过去习以为常的行业认知。报告对智能时代的教育全链条进行了重新审视,并给出了多种显著趋势:

首先,学习方式多样化造就智能结构的多元化。近年来,信息技术催生教学流程再造,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少教多学,体验式学习、沉浸式学习、游戏化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形态和历程也更加丰富。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提供更具智能、更具个性的教学内容和辅助学习工具,也可以实现更加精准、耐心的智能导学。

在未来社会,人类将群体化生存,人类面临的问题将主要靠群智解决,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培养不是形式上的表演,而是深度的群智发展模式的实战。未来的学习将日趋多样化,不再追求一个人学习100门课程,不再要求100个人学习一门课程,而是让100人学习100门课程;不是学得更多,而是学得更多样。社会不追求全才,而是让每个人自由发展,由社会协同来共同解决问题。

其次,教师的角色会被重构,教师要真正成为“灵魂工程师”,做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陪伴者,成为动力的激发者,成为情感的呵护者。未来,讲授型的教师职位数量会缩减70%,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可由机器替代,教师的精力将从繁琐的讲课、组卷、批改作业中抽离出来,将放到创新教学模式、个性化学习实现上。但教师这一职业不会消失,只不过角色需要进行转变。

再者,数字画像的伴随式评价模式将代替文凭。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自动跟踪记录学习过程,发现学习瓶颈,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学习策略,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而且基于数据汇总,能够实时了解学生的能力倾向和缺点、不足,实现大规模的因材施教,帮助每个人成就精彩人生。

过去“唯分数排名“的应试教育会走向终结,未来的评价不再是简单地给学生一个分数,而是更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素养的全面发展,课程证书的意义和价值会远远大于文凭,是记录学生课程学习经历的数字档案。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将逐步消解,他可以选择不同的学校,学习不同的课程,并记录在评估个人学习状况的专属档案中。

最后,学习会成为一种生活状态,逐渐走向个性化、终身化,每个人都可以定制自己的课程计划,学习不再是固定阶段的历程,教育周期变得更富弹性,混龄学习会成为常态。

实际上,在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的同时,尊重人的个体差异和教育选择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学制是工业时代流水线思维在教育领域的外化,无法照顾到不同学习者的需求,更不是特定阶段的统一学习任务,而应该是因需而定。去标准化、个性化、定制化将会成为主流的学习方式,学习将伴随终生,并时刻根据学习者的需求来制定专属的学习目标、学习计划,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智慧教育在各区域孵化出不同成功范式

智慧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试点先行、统筹推进才是最优解。近年来,实行一地一案、分区推进的策略,不同区域也涌现出各式成功应用实践的标杆性案例,为智慧教育的横向贯通、借鉴优化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深圳市龙华区以智能感知、数据与创新的双轮驱动为宗旨,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智慧教育新生态品质,同时联合腾讯等互联网科技企业,以多方智慧构建协同创新体,打造了“龙华范式”。

破解了教育大数据困局的天津和平区案例同样可圈可点。目前,腾讯智慧校园已经覆盖和平区所有学校,用户达到了12万人,实现了学业、行为大数据全链条采集、分析,以及综合素质评价伴随式采集,形成了良好的产学研合作生态体系。

通过报告可以看出,智慧教育推动教育信息化进入新发展阶段,提供了更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服务。未来,随着智慧教育进一步深度应用,将构建起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必然成为现实,而这一过程中,教育生态的重构将不再遥远。

上一篇:年内57名银行高管任职被拒 近半数被考试“难倒”
下一篇:破获毒品案577起、打掉57个团伙!泸州公安晒禁毒专项行动成绩单

最近更新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