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显示人这辈子最不快乐的是四十五到五十五这十年

栏目:教育资源  时间:2021-03-03
手机版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笔者父亲某日应酬归来,谈到一事,令人唏嘘。
一对夫妻本来过着优渥而幸福的生活,丈夫任某外企高管,年薪60余万,妻子则教养有方,也总是给孩子争取最好的教育资源。
但丈夫在45岁时便由于股市下行的冲击失业了,孩子正读高三,丈夫的父母又先后因为重病而需要长期治疗,花销极大,简直可谓是祸不单行。
经济形势越发不容乐观,丈夫无奈,只好领着万余元的月薪在一家民企做经理,依旧是收不抵支。当丈夫的母亲由于白内障彻底失明无法自理时,丈夫只能辞去工作照顾老母。
为着经济问题夫妻二人争执颇多,最后妻子受不了这个债台高筑的家,决定离婚,二人从此劳燕分飞。
或许只有极少数人才会经历这般大起大落,但这其中的辛酸又为绝大多数中年人所熟悉和感慨。有心理学家直言,在中国,处于四十五到五十五这个年龄段的人最不快乐。
笔者通过查找资料、线上调研与线下访谈等形式,发现问题主要出在以下三点:
社会角色冲突
社会角色冲突,简而言之,便是一个人在社会上具有着多种社会角色,就如上文的那位丈夫,他既是自己孩子的父亲,也是妻子的丈夫,父母的儿子,是公司的领导,是上司的下属等。
人生的前几十年就是人们用来打磨自己的社会角色的,以使自己能在多重角色中得以切换自如而不至混淆。当人们跨入45——55这个年龄段时,便面临子女高考、退休将至、父母渐衰几个重要阶段。
应对的无力感很容易让人产生疲乏和混乱感,这种感受会让人们疲于应对角色切换,从而导致了中年人对妻子或丈夫角色的应对困难和在扮演该角色时较大的情绪波动。
年将老,体渐衰
青年时,人们往往认为一些生活恶习,比如熬夜、酗酒、抽烟、暴饮暴食等对自己身体机能影响不大,总会调理过来的,但随着时间流逝,直到中年才惊觉身体素质的下降速度之快,自己再难以做到健步如飞。
真正发现身体素质下降的时候,人们的心情都极为复杂而难以言表,如同被剥夺了本属于自己的权力一般失魂落魄。随之而来的,还有对死亡的恐惧。
心理学大师欧文·亚隆(Irvin Yalom)在咨询时常常会建议来访者在一张纸上画一条线,并想象线的发端代表来访者的出生,终端代表死亡,要求他们指出自己现在对应在线上的位置并进行深思。
多数来访者都会发现自己的选择会加深内心所感,这便是活动的目的所在:将来访者心中模糊的概念进行强化。
存在主义小说家米兰·昆德拉曾言:“死亡的可怕之处不仅在于让你失去未来,而且也在于让你失去过去。”
这句话便是很多中年人面对青春不再、死亡渐至时最真实的感受。
当一个人身体机能开始退化和萎缩,开始走向人生的下坡路时他会开始发觉:曾经自己的目标是人生的顶点,如今这个目标却不可抵抗地成为了死亡,遗忘和衰老正在加快丢失过去的速度。
对死亡的恐惧在促使着人们再也没用雄心壮志去面对未来,当过去与未来的消散被清晰无比地感知到时,人们感受不到任何幸福。
逐渐失去梦想与目标
谁人在少年时没有梦想和期待?在长辈的鼓励下,青少年都愿意去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但是随着年龄增长、阅历增加,人们对于世界的认知越发清晰,绝大多数人都不得不接受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的事实,这也会让他们的热情一度熄灭。
当对于目标实现的渴求不再强烈,多数人都易变得圆滑而世俗,宁可求稳也不再燃起激情。
以上三点便是笔者得出的结论,且似乎多数人都逃不开这些点。但也有些人通过一定的方法避免了自己陷入这种悲观情绪里。
一个心理健康的社会人,是存在意识和主观能动性的,中年人也有着比年轻人更广阔的阅历和比老年人更充沛的精力,而这些都是常常为中年人自己所忽视的。
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求认同感和人生价值,这些是马斯洛需求理论中的最高需求。能走到这一步的人,往往已经做好了较充足的物质准备了。
或许不少中年人士会对自己的人生意义感到迷惘,但至少他们是一个家庭的中流砥柱,是父母的依靠,是子女的引导,也是伴侣相知相助的守望。
这一点,恰恰是不少中年人都忽视的。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Social psychology》

上一篇:港大毕业生莫皓光,毕业隐居山林15年,是浪费教育资源吗
下一篇:南宁32所新学校计划今年竣工交付,有你家附近的吗?

最近更新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