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系统内外减负政策与素质教育相向而行

栏目:教育资源  时间:2020-03-17
手机版

  本报记者 李海楠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坚持共同治理,调动各级各部门、社会各界力量,形成合力,切实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宽松、宁静的教育教学环境和校园氛围,确保中小学教师潜心教书、静心育人。

  近年来,国家层面与教育主管部门始终坚持素质教育、减少应试教育的政策导向。《意见》的出台也是在进一步强化素质教育要求和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针对教育系统内的教师减负与针对教育系统外的课外教学规范发展,将确保各方实现教育减负,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政策导向相向而行。

  力促教师主业回归教书育人

  近年来,社会各界谈及教育工作,往往将焦点置于针对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上,而少有对教育工作者的负担关注。实际上,伴随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教师负担始终存在,且将直接影响教学工作的优劣。正如《意见》所指出的,由于一些历史和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目前,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还存在负担较重的问题。

  中小学教师存在的主要负担表现为:各种督查检查评比考核等事项名目多、频率高;各类调研、统计、信息采集等活动交叉重复,有的布置随意;一些地方和部门在落实安全稳定、扫黑除恶、创优评先等工作时,经常向学校和教师摊派任务。这极大地干扰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给教师增加了额外负担。因此,必须牢固树立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的理念,切实减少对中小学校和教师不必要的干扰,把宁静还给学校,把时间还给教师。

  “教师的主业是教书育人。给教师减负就是让老师们把更多精力放到教书育人的主业上去,放到立德树人的使命上去。这既是遵循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更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解读《意见》时,就如何减负强调说,首先是分类治理。从源头上查找教师的负担,大幅精减文件和会议。其次是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区域、城乡、学段等不同的特点,也避免“一刀切”。再次是标本兼治。“治标”是突出重点,严格清理规范与中小学教育教学无关的事项;“治本”就是要协调好学校的管理和教育教学的关系,提高专业水平。最后共同治理,就是各级各部门、社会各界要形成合力,切实减轻中小学教师的负担。

  显然,减负的重点内容是教师参与的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工作内容。这意味着,教师可以将足够的时间应用于教育教学工作中。

  规范校外培训须形成减负合力

  那么,伴随教师工作的减负与更加聚焦于教育教学主业,是否意味着学生和家长可以高枕无忧地尽享学校减负,而将更加重要的学业和教育任务置身事外?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近年来,随着教育部门减负政策的深入贯彻和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考试、作业均有减少,其背后传递了坚持素质教育、减少应试教育的政策导向。然而,学校课业负担的减少将“学习热情”直接转嫁到了校外。因担心课业负担减少影响考试成绩的家长,他们的“教育焦虑”直接促进了各种奥数、英文以及名优特辅导班的增多。由此,各种“超纲教、超前学、强化应试、等级考试竞赛”等行为应运而生。

  对此,早在2018年初,教育部办公厅、民政部办公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原国家工商总局办公厅就联合印发《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对此明确了治理的指导思想、任务、分工、步骤和时间节点等。一时间,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针对校外培训机构存在的违规行为的整治浪潮,且一直延续至今。

  然而,本报记者日前在针对校外培训机构的调查采访中了解到,校外培训机构尽管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约束,但家长的报名热情仍旧不低,且为应对监管要求,培训机构往往在报名价格优惠、课程设置更加丰富等方面着手,想尽办法吸引学生和家长报名。“家长的心态是,不能让孩子有时间闲着。”一位校外培训机构的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这才是诸如数学、英语、艺术、舞蹈等五花八门的培训机构得以存在的前提。

  对于校外辅导呈现种类繁多的现状,教育界普遍认为,除了素质教育发展、减轻课业负担变相让学生家长增加“教育焦虑”的表象外,还应找到造成如此现象的本质原因。即考试制度本身仍未彻底获得改变,广大群众根深蒂固的高考定终身思想是倒逼义务教育乃至学龄前教育择重点名校就读的根源所在。

  显然,无论是对校外培训机构进行专项治理和规范发展,还是针对教育系统内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减负,综合来看,其背后造成校外培训热这一现象的本质原因在于,高考以分数论的选择制度,倒逼了高中、义务教育乃至学龄前教育的择优而上。

  “杜绝择校热,除了均衡教育资源外,还需要逐步扭转大众的传统思想。比如,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使其能够获得与传统高校同等的社会舆论评价和地位。”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吴遵民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近年来,随着国家教育系统内一系列减负措施的实施,学生的课业负担的确获得了减轻。但是,在当前的教育整体框架格局内,高考仍以分数为主要导向,客观上倒逼和引导了学生家长的校外培训需求。

  在吴遵民看来,家长“教育焦虑”的背后,是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是对多元化教育模式的期待,是对深化教育改革的呼唤。他认为,如不能将招录制度改革做足做透,不能将教育优质均衡化工作坚定推进,教育难题就得不到根本解决,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情况就会持续上演。

上一篇:当我们谈基础教育时,究竟是在谈论什么
下一篇:互联网+继续教育:服务全民终身学习体系建设

最近更新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