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安全教育不是恐吓孩子!这些安全教育误区父母们要警惕

栏目:安全教育  时间:2020-01-13
手机版

?


频频爆出的儿童安全事件

9月27日傍晚,东莞厚街一家厂区内,一名小男孩遭遇辆货车碾压。事发时,小男孩王某跟小伙伴蹲在空地上玩耍,并未注意有货车正在朝他背后方向倒车驶来。小男孩王某背部遭遇碰撞之后,当场被卷入了车底,遭到货车的碾压,最终经抢救无效身亡。

今年2月,在河南鲁山县,一名5岁的小男孩被邻居加害。施害人作案原因竟然是因为“被害男童的爷爷曾经在他家后院挖了一个粪坑,接着施害人的大哥和父母相继去世了。因此,施害人认为是这个粪坑影响了自家的风水,这跟家人的去世有直接关系,才一直对邻居一家怀恨在心,最终进行了报复。

南宁一个38岁女子,因为自己不能生育,为了留住情人,竟然强迫自己12岁的女儿与其发生关系……

无论在街上、学校还是在家里,儿童安全事故屡见不鲜。

这一起起让人痛心的悲剧,不断地警醒家长:儿童安全不容忽视,必须时刻紧绷神经。

因此,作为家长,时刻感到焦虑、无助。

为什么今天不安全因素增加?

1.社会结构的变化

过去,由于人口流动性较小,人们普遍生活在一个熟人社会中,周边生活的多是自己熟悉的邻里亲戚。

可是,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如今我们基本生活在一个陌生人社会之中,尤其在大城市,邻里之间未必都能认识。

2.价值观带来的冲突

在过去,由于物质生活条件艰苦,家庭之间的物质生活差距并不大。

但是,今天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人们对物质的追求空前高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攀比风气”甚嚣尘上,人们不再像过去那么单纯,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加剧。即使是邻里之间,也常常为了微不足道的利益而剑拔弩张。这也是越来越多孩子成为邻里矛盾受害者的原因。

3.不良信息的传播

信息传播的畅通便捷,一方面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但是与此同时一些不健康、暴力的信息,也玷污了人们的心灵,导致一些人心理扭曲,对社会和他人产生敌意。

这些安全教育误区要避开

1.不要过分强调陌生人的危险性

“不要跟陌生人说话,不要吃陌生人的东西,不要跟陌生人走……”这几乎是所有家长经常教导孩子的话,由此,孩子心中形成一个印象:陌生人=坏人。

的确,提示孩子陌生人的危险性有时候是必要的,这是提高孩子防范意识的需要。但是,如果过分夸大陌生人的危险性,会让孩子对他人彻底失去信任感,从而影响孩子人际交往。

因此,在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的时候,要避免把陌生人等同于坏人,而是要“对事不对人”。所谓对事不对人,就是告诉孩子,如果一个陌生人对你做出一些不安全的行为,则可能他是一个坏人。这些不安全的行为,既包括暴力行为,也包讨好的行为。

2.不要夸大社会的阴暗面

社会上的人形形色色,但绝大部分人是不会去伤害小孩的。社会上出现一些坏人,比如贪官、抢劫犯,但这并不代表这这个社会充满了阴暗。如果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总是向孩子展现社会的阴暗面,以偏概全地对整个社会进行负面评价,势必会让孩子对社会充满恐惧,由此产生不安全感,影响孩子的社会情感发展。

因为,在孩子还没有具备完全独立的判断能力之前,家长所描述和呈现的社会,就是孩子看到的社会全貌。

3.不要给一些特定职业恐吓孩子

有的家长,在孩子闹脾气不听话而自己又无法说服孩子的时候,就会拿一些特定职业人群来吓唬孩子,比如医生、军人、警察、老师等。

比如,有的家长在孩子哭闹的时候,会吓唬孩子说:“再哭我就打电话让警察把你抓走”“不听话我就叫医生来给你打针”“不听话我就告诉你老师”。这些说辞,虽然可能让孩子安静下来,但会让孩子对这些人群产生恐惧心理,影响孩子对这些特定人群的认识。

4.别让紧张情绪引发孩子焦虑

我们知道,焦虑情绪是可以传染的。尤其是家长的负面情绪,会直接传递给孩子,引发孩子的焦虑、不安、恐惧、失望等。

当孩子遭受挫折、感到害怕的时候,最需要的是家长的安抚。可是,有些家长会显得比孩子孩紧张,这势必加重孩子的紧张心理。

因此,家长在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安抚孩子的时候,不要带着焦虑的情绪,也不要用过分描述危险性的语言,一定要心平气和地跟孩子沟通、交流,避免引发孩子的心理过度紧张。

结束语:安全教育要细水“常”流

孩子从出生到成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百米短跑,而是一场长距离的马拉松,不仅考验孩子,也考验着家长。

对孩子的安全教育不是一天完成的,也不是偶尔一次就能一蹴而就,因此需要家长用心、耐心和细心,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性地开展,抓住任何一个机会,循序渐进地加强孩子的安全意识、提高孩子的辨别能力。

但是,安全教育不是告诉孩子“这个世界很危险”,让孩子对自己所生活的世界充满恐惧,而是要告诉孩子学会保护自己。


上一篇:安全教育很重要,教会孩子分辨“坏人”,别等出事才后悔
下一篇:对孩子安全教育过度,容易造成负面影响,这样做对孩子更好

最近更新安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