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大王郑渊洁谈子女教育:把孩子往死里夸

栏目:家庭教育  时间:2022-12-06
手机版

  本期人物:郑渊洁

  舒克和贝塔,皮皮鲁和鲁西西,这曾经是每一个中国小孩都很熟悉的人物;在那个国产童话稀少的年代,他的童话成为一个时代的印记

  看他的童话长大的我们都已经长大成人,“郑渊洁叔叔”还在写童话,他一个人把这样一本薄薄的小书经营了20年

  十年前,他断绝了与媒体及作家圈的往来,居于远离喧闹的地方,让儿子弃校归家,自己教育。儿子初长成,他也开始在媒体活跃

  本报记者专访童话大王郑渊洁

  我的心理年龄只有6岁

  人物新闻主持人:范春歌

  [印象]肆无忌惮的“6岁”顽童

  昨天,六一儿童节。循着这个锲机我实现了采访自己童年偶像的宏愿。在北京近郊其隐居地,亲见50岁的童话大王,与久违了的童心童趣喜重逢。

  他,脑壳光亮--“剃光头是向我儿子学的”,衣着普通--“追求名牌不如把自己弄成名牌”,声音清朗--刚开口如播音员般字正腔圆让你听觉十分受用,继续下去有些肆无忌惮,夸口“心理年龄只有6岁”,声称“身上不带手机,怕影响自己60岁生第3个孩子的宏愿”,率真本色和名人身份相去甚远。

  看得出,童话大王正活得健康向上,“我从来不吸烟,写了近千万字作品,没有吸过一支烟。”养了18条狗,采访中,爱犬在身旁热热闹闹,等待着“爸爸”带它们去逛马路。

  [一]奋力上电视为赚狗粮

  “能熟练使用500个汉字,在计算器的支持下会四则运算。真实学历是小学四年级,虚假学历为小学毕业,拿过的唯一文凭是本驾照。”这是郑渊洁对自我“水平”的描述,他说这话时还带着几分自豪感。毕竟,以一人之力营造了一个影响中国两代人的童话世界,在中国找不出第二人了。

  可是有几年间,郑渊洁和他的《童话大王》似乎在我们的视线中渐行渐远,直到去年底,这一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他突然在媒体频频曝光,他的众多经典“胡说八道”也在网上遭网民疯狂转贴。中国亿万读者的回忆,就这样开始被挖出。

  记者:在2004年前的10年里,你一直过着远离尘嚣的隐居生活。为什么突然亮相了?

  郑渊洁:隐居是我梦寐以求的方式。我的性格喜欢独处。2004年底开始被媒体频频“性骚扰”(绝大多数记者是女性),起因是我的一位读者在成为记者后,想知道我的近况,想探询为什么我能一个人支撑一本月刊达20年之久的原因。见了面才知道,她不光是记者,还是作家,还是摇滚歌星(本版曾报道过的吴虹飞),这么出息的人物小时候竟然是我的读者,我自然很享受很麻醉。从那以后,就不断有记者采访我,都说是我的读者,反正我也不知道是真是假,一听说是我的读者我就不知道东南西北了。

  记者:还有其他方面的考虑么?

  郑渊洁:有。我参加了30次电视节目,是为了挣钱。

  记者:上电视能挣钱?你的出场费是多少?

  郑渊洁:不叫出场费,叫交通费。每次800元左右。我家最近新添了不少幼犬,幼犬要吃进口狗粮。由于盗版的猖獗,我手头拮据,没钱给这么多嗷嗷待哺的童犬买狗粮,只能通过上电视挣钱给童狗买食物。每次电视上出现我的镜头时,我家的狗最高兴。但我还是喜欢隐居的生活,今年5月10号是《童话大王》创刊20周年,怎么也躲不了,6月份过了50岁生日以后,就要像以前那样隐居了。

  [二]我的道路是一条被解聘的道路

  郑渊洁的童话之路,本身就象一出童话。早年,他在随父母下放到河南遂平县五七干校时,打算续起被文革中断的学业,却还是被开除了。因为将老师出的《早起的鸟儿有虫吃》的作文,变更题目写了篇《早起的虫子被鸟吃》,在遭老师羞辱时,引爆了身上的一支鞭炮,“搞自杀性爆炸”。

  虽然当年堪称“差生”典范,可郑渊洁写童话的近10年来,每年都会收到高考状元的来信,说感谢《童话大王》让他们的作文拿了高分。而10年来,他的童话也一直面临“少儿不宜”的争论,《童话大王》先是被迫转型,后来干脆重登旧作,甚至郑渊洁干脆宣称“鼻子以下的部位都不写了”。

  记者:当年你勇敢地炒了单位,自己创办《童话大王》月刊,走上游离社会常规的道路,现在获得了主流社会的认可,据我所知现在有年轻人梦想复制你的路,您有何忠告。

  郑渊洁:更正一下,不是我炒了单位,而是单位炒了我。会有年轻人想复制我的道路?我的道路就是一条被解聘的道路,1977年由于拒绝参加高考先是被女友解聘,逼得我选择写作作为择偶的手段。1980年从工厂被借调到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当编辑,一年后该出版社拒绝给我转正,“解聘”发配回工厂继续看水泵。再后来又被北京市文联《东方少年》杂志社解聘。

  记者:创办之初没有想过会坚持20年吧。

  郑渊洁:如果开始就想到我一个人写这本期刊20年,肯定被吓倒了。当时就只是因为有的期刊刊登了我的童话连载后发行量上升,我找到人家主编要求增加稿费,人家说你怎么举证是由于你郑渊洁的作品导致我们刊物的发行量上升的。我就想,证明的办法只有一个:这本期刊只刊登我一个人的作品。

  [三]要把孩子往死里夸

  记者面前的郑渊洁,活像个大孩子,在提起自己的两个宝贝时,更是陶醉得没边儿了,愈发忘形起来。据他透露:他一直管儿子叫“哥”,因为儿子亚旗1983年出生,比《童话大王》大两岁,所以他这个“童话大王”就要认“小”。

  别看老郑对俩小郑爱得没心没肺似的,但他对生活有独特的判断力,是他通过自身思考得来的思想,思考这个世界、这个社会、还有传统教育观念的不合理。他对子女最著名的论调,就是“孩子永远是对的”,“鼓励可以把白痴变成天才”,“要把孩子往死里夸”。

  众所周知,郑亚旗在小学毕业之后,郑渊洁就没让他再去学校,而是自编400余万字的教材,在家自已教。他对儿子的鼓励遍布其人生各个领哉,所谓“广种播收”,“总会有长处被激发出来吧”。

  现在,郑渊洁和儿子变为合作伙伴,在儿子的撺掇下,郑氏童话在今年出了漫画版、《皮皮鲁》画报,儿子是主编,他是总撰稿。并将从7月起,让《童话大王》变为半月刊,上半月为文字版,下半月为漫画版。

  记者:听你儿子说,你好象有鼓励人的“爱好”。

  郑渊洁:这源于我自己的亲身体验。我第一次作文被老师表扬,是在小学二年级,从那时开始我就有一个错觉,以为全世界我写的东西最好。大量实践证明:忠言其实都是悦耳的,鼓励就是顶级的忠言。而儿子目前看来“长势喜人”,他是北京一家媒体的网络总监,一点也不比上过大学的孩子差。

  记者:你反对现行的教育制度?

  郑渊洁:不,正相反,在对女儿亚飞的教育过程中,我从未有过也让她辍学回家的打算--亚飞今年5岁,对考试有种狂热,我会让她一直读下去,按照她自己的说法,要读到博士。我计划以亚飞每天的学校经历为素材,写一部日记体文学著作,全面记录、分析我国学校教育的“长处”。

  记者:你总能保持一颗童心,是受孩子的影响?

  郑渊洁:又正相反,儿女的童心是我的功劳,遗传的功劳。我的心理年龄现在只有6岁,所以为人处事很幼稚。而且我的年龄好像在倒着走,去年我的心理年龄是7岁。

  [倾听/最大的成就是自食其力]

  记者:今年的六一节,你最想对家长或孩子们说什么?

  郑渊洁:每个孩子都是一片大海,束缚大海是不明智的。对孩子的鼓励不能是一时的、即兴的,而要持之以恒。作为家长,鼓励孩子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鼓励,不批评。

  记者:你自称是一个著作等身的文盲,对已经著作等身感到自豪吗?

  郑渊洁:我身高只有178公分,我说自己是著作等身没什么可夸耀的。如果姚明说他著作等身才是真的牛。我最自豪的是从没有打过自己的孩子。

  记者:今年是安徒生诞生200周年,也是你的童话大王创刊20周年,有媒体称您为中国的安徒生,接受么?

  郑渊洁:我不这么认为,因为听说他生前很穷苦,不为人接受,至少我不希望自己的人生是这样的,我想在活着的时候过得好点,有点“铁丝(铁杆书迷)”。但有一点我们俩是很像的,那就是性格,比如说自闭,写作之路也是这样走的,因为得靠胡思乱想来取代人际关系。

  记者:你说过对您影响最大的书是《现代汉语词典》,写作20年以来看完的文学书没有超过10本。

  郑渊洁:写作是不需要看别的作家的书的,看生活就行了。

  记者:你对自己这么多年来的特立独行怎么评价?

  郑渊洁:所有人都是特立独行的。我只不过把这种特立独行应用到了写作上。一个人写一本月刊的原因可能是我比较喜欢一夫一妻制,其他人喜欢大家共同写一本期刊,潜意识里可能有群居心态。

  记者:你的妻子似乎从没被公开过。

  郑渊洁:她,我要藏起来(笑)。我这辈子没白活,找过20岁、30岁、40岁、50岁的女子,感受的确不一样,人生太丰富多彩了。但她们都是同一个人,就是我的太太。

  记者:自认最大的成就是什么?

  郑渊洁:我最大的成就是自食其力。想将《皮皮鲁》画报再写20年。(文/记者 黄明)

上一篇:本市获得北大清华推荐资格的学生名单(学校和学生姓名不分先后)
下一篇:“小手拉大手·共创文明城”征文大赛开始

最近更新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