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培养孩子目标感,不要只是看起来很努力

栏目:家庭教育  时间:2020-01-29
手机版

一、为什么谈培养孩子的目标感

很多家长被这个问题困扰。无外乎几种情况:孩子没有目标,成长愿心不够;孩子有了目标,却难以坚持;有目标但很被动,需要家长在后面推着走。这样孩子累,家长也累。以上这些都是缺乏目标感的表现。

首先,弄清楚两个概念。

目标:是指一段时间以后,真正想要达到的境界或者状态。从时间上来看,分为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

目标感:是指在意识上时刻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而且在行动上全力以赴,朝它靠拢。

目标感的核心,不是“目标”而是“感”,就是经常能感受到目标的指引,并以此为行动指南。

目标感强的孩子,他的成长不太需要父母、老师操心,他会自动自发地找到适合自己的目标,并全力以赴地去完成。目标感差的孩子,就会比较被动,缺乏自我驱动和坚持精神。

既然目标感是如此的重要,那么为什么大多数人会没有目标感呢?我们的孩子没有目标感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二、孩子没有目标感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1

孩子承载的往往是父母的目标或期望,没有真正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

对于生命,每个人只有自己才能对它负责,这是任何人都代替不了的,无论你是他的爸爸还是妈妈。每个生命都只能承载一个灵魂,唯有去帮助每一个孩子发现并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才能激发出孩子内在的生命力和激情。

为什么我们会把自己的目标或者期望加载到孩子身上呢?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我们自己没有清晰的人生目标或者人生目标实现的希望很渺茫,急于从孩子身上找到希望;二是我们没有学会尊重这一门课程。尊重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带着他的人生使命而来。


2

父母容易替代孩子成为实现目标的主角

为什么大多数的父母都成为了实现目标的主角而不是孩子呢?有许多为孩子的成长、学习而焦急的父母,但却很少看到为自己的成长、学习着急的孩子。不知道大家感受到的是不是这样?

前段时间有篇很火的微信文章《老娘我做错了什么,要陪孩子做作业》里面有一条评论:陪儿子写作业到五年级,然后心梗住院,做了两个支架,想来想去命重要,作业什么的就随其自然吧。这篇文章为什么在微信被大量转发,是因为引起了焦急的父母们的共鸣。

这是普遍现象。不得不承认父母的焦虑普遍大于孩子。经常见到这样的场景:父母们在电话那头焦急地问:“孩子,这周你完成目标了吗?” 孩子在电话那头懒洋洋的答:“还行吧。”或者顾左右而言他。可见能自动自发地成长、学习,不用父母操心着急的孩子比例并不是那么的大。

不知不觉间,我们的着急和焦虑,已经成功地让本应该由孩子承担的目标转化为我们自己的目标了。孩子的心里就会有一个念头:看吧,爸爸妈妈比我更着急、更在乎,他们会帮我想办法,会帮我兜底,我永远有退路,所以我就不需要太努力了。这就是孩子被动的来源。

我们为什么会如此着急?也有两个因素,一是内心有恐惧,担心孩子落后,担心孩子挨批评,走弯路;一是对孩子不信任,不信任孩子有能力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三、如何培养孩子的目标感?

目标感的评价指标就是自动自发制定目标、完成目标的意愿和能力。简易的标准就是是否需要父母、老师操心着急。一般而言,目标感强的孩子能为自己的学习、成长负责,能自我驱动。

如何培养孩子的目标感,有以下五点可以参考。

1

帮助孩子找到他的人生使命

人生使命,就是愿意用一生来追求的有价值的人生目标。关于人生使命的话题,有家长可能会认为,在孩子这么小的时候与孩子探讨这样的话题是否有必要,会不会太早?恰恰相反,越早确定自己的人生使命,孩子的方向感越强,就越不会浪费时间和精力在与目标无关的事情上,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就越大。

孩子不需要很早确定成为什么样的人,但需要尽早鼓励孩子开始思索这样的问题。只要是有价值的人生目标都可以鼓励孩子去追求。

怎么样把孩子的人生使命与平时的一言一行对应起来呢?最有效的是把责任和荣誉的理念渗透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中。

2

让孩子成为实现目标的主体

达到一个状态,对于完成目标,孩子很在意、很着急。

两个方法:放手加示弱

这两个方法可以交替运用、因人而异,个人经验对于孩子处在比较自信的状态时,可以用放手的方式;对于孩子还不太自信时,可以用示弱的方式。

放手的方式

目的:让孩子很清楚地知道学习和成长是自己的事情,老师和父母都只是帮助自己实现目标的人,让孩子对目标产生责任感。

示弱的方式

目的:实现对孩子的托举,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放手是让孩子体会到目标感的责任和压力,示弱是让孩子体会到完成目标的成就感和信心。

以上两点,知易行难。难在我们不仅要这么想,这么说,还需要真的这么做。大部分父母既不放心,也不敢放手。原因是不能接受孩子暂时落后,或者承担不好后果这一事实,比如孩子挨批评、排名靠后、进度太慢等等,因此大部分时候都表现得比孩子着急,一不小心就替孩子承担起了成长的责任。

3

专注力的培养

互联网时代,物质过剩、资讯过剩、机会过剩,外界各种诱惑,选择的机会越来越多。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欲望却是无限的。无穷的想法驱使之下,我们的精力、独立思考能力总是被冲散和稀释。专注力成为最稀缺的一种能力。

这里面包含两个能力:

(1)找到关键目标的能力。这需要我们学会思想上的断舍离,做减法,去贪心。

如何培养孩子这种抓住关键目标的能力呢?首先我们自己需要对这个问题有清晰的认知,养成抓关键问题的习惯。在与孩子沟通时,才不会迷失方向,给孩子错误的引导。

(2)利用时间的微积分,放大单位时间的价值。

这句话对我们的意义是什么呢?不要随意把孩子的时间碎片化是提升孩子专注力的一个好方法。让孩子们了解学习效果并不单单取决于学习时间的长短,还取决于单位时间的专注程度和学习效果。

其实我们的每个孩子生下来的时候,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专注力都是很好的。遗憾的是孩子的专注力,大多数时候被我们无意识的干扰破坏掉了,被碎片化的信息分解了。我们需要有意识地保护孩子的专注力,并尽量提供给孩子专注的环境。

4

坚持精神

两层含义:

(1)抗挫折能力的培养。抗挫折能力是指能与自己身心不舒服状态相处,并能战胜它的一种能力。

物质富裕和隔代养育,正让中国孩子走在一条过度娇宠、过分脆弱的教养之路上。长久的溺爱和保护,造就了他们呼风唤雨、高高在上的虚假召唤力以及脆弱的心灵,一旦他们的需求被拒绝,召唤得不到回应,就承受不了挫败,无法继续前进,甚至自伤伤人。

(2)全力以赴的为达到目标而努力的精神。

绝大部分人对待自己的目标并没有一定要实现的决心和信念,因此也不会尽自己百分百的努力,竭尽全力地去完成。一部分人遇到困难就退缩,一部分人会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一部分人用尽力而为的姿态去实现自己的目标,鲜有人会全力以赴地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5

对目标的调整反省能力

调整能力,这里主要指的是孩子在使命感的指引下,制定合适短期目标,寻求最佳方法去行动,并根据情况调整目标的能力。

(1)引导孩子制定短期目标要与行动清单挂钩,越具体越好。

(2)引导孩子形成目标、方法、行动的思维链接。

以学习来说,学习效果是由学习的专注度和学习方法以及学习时间好几个因素决定的。除了延长学习时间,还要去琢磨改善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己的专注度,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在大家学习时间都差不多的情况下,可通过改善后两者。学习方法的改善就是要善于总结,边学习边琢磨,找到合适自己的方法。

上一篇:面对突发疫情病情,如何对学生开展家庭教育
下一篇:著名妈妈全惠星的家庭教育

最近更新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