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在家庭教育里,对孩子的养育过程就是父母的一场修行

栏目:家庭教育  时间:2020-01-18
手机版

2020年北京的第一场雪下得安静、细腻、恰如其份,想起小时候,在发黄的路灯下和邻居小朋友一起迎着雪花,在窄小的街道上蹦啊、跳啊,最喜欢扬着头让雪花落在脸上凉凉的感觉。

时间过得真快,现在已为人父,看着渐渐长大的孩子,心里只望圆满此生。

有人说,孩子的成长就是父母的一场修行。看上去好像既简单又很难理解,理解了却又极难做到。

佛教中常提到“修行”二字,什么是修行?

六祖慧能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在世间才是真正的修行,脱离世间的修行是不可能有成就的。

或者说,修正行为的方式皆为修行。

每个人时时刻刻都在修正自己,而当有了孩子之后,可能就是这个人此生之中最大的一场修正之旅。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幸福的定义见仁见智没有标准,幸福是争取得来的,而争取的前提是,你要有争取的资本,或者说,你要有一个正常的孩子。

什么是正常的孩子?

教育家蒙特梭利认为,“智慧早熟、学会克制自我、平静地生活、以及宁可有秩序地工作而不愿无所事事。”

想想我们自己以及身边的人,看看我们的行为与思想,甚至都算不上蒙特梭利所说的正常孩子。每天患得患失,指责老天的不公,然后拿着手机刷着不用过脑子的肥皂剧。

我们在这些行为驱动下怎么可能会有一个正常的孩子呢?只是限于想想而已吧。

为了能有一个正常的孩子,每个父母对孩子的养育过程都可以说是一场修行。

●这是一个因果关系的存在。

父母希望孩子得到幸福,那就需要让孩子有得到幸福的能力,从小给予孩子的每一项教育都是让在积累获得幸福的资本。

但矛盾的是,没有人天生就会做母亲或者父亲,我们所能想到的所有教育方式都是来自于父辈,也就是我们自身的成长过程,可大部分人并不认为自己父辈的教育是正确的。

所以,我们就会去看各种育儿书籍、听专家讲授经验,可当我们把这些听来、看来的方法应用在我们的孩子身上时却发现没有任何作用。

这才是最大的笑话。

我们的想法与我们所知道的完全是相对立的,那怎么去教育我们的孩子呢?

所以,自身的修炼才是唯一的办法。

●在没有参照的时候,修行就是方向

千万别理解成,打坐、静思才是修行,那是出家人做的事,俗人哪有时间做这个。

修正自己才是父母的修行。如果把蒙特梭利对一个正常孩子的定义做为标准的话,那么每一个父母需要做的是,修正自身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以及处事心态。

心态是处理所有事物的一把舵,一个悲观的母亲在面对、处理事情的时候就总会往最坏的地方想,那她的孩子就会成日郁郁寡欢,快乐对孩子来讲就是一件奢侈品;一个脾气暴躁的父亲通常在处理事情时会使用偏激的方法,那他的孩子就或胆小或暴力,专注力很差。

思维方式是为行为提供手段的基础,很多家长在“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引导下盲目跟从、抢跑教育,过多的兴趣培训让孩子反而无法集中成绩一落再落。

价值观直接影响到孩子品行,爱占小便宜的家长养不出大气的孩子;得理不饶人的家长只能培养出苛刻的孩子;自私自利的家长教育出的孩子只会逃避责任。

如果只说到这里,我相信没有哪个父母会反对,但这些父母依然不能清楚地知道应该如何去做。优秀的父母没有标准,但是都有一些共同的地方,而这些点就是家长可以参考的方式。

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

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速度不一样,但是都会有相同的成长规律。家长们嘴上都在说着“我们尊重孩子”可行为上却希望孩子可以“快一点、快一点、再快一点”。

怀孕时希望孩子快点出生、出生后希望快点喝奶、快点吃饭、快点会,喝、吃、走、扣扣子、拿勺子的目的不是动作本身,而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学会了探索,可父母却很喜欢帮孩子直接完成,让孩子失去了成长价值。

★学会放手。父母的手总是在孩子的身上,甚至不曾放开过,其原因就是怕。但是,怕又有什么用呢?自我欺骗是家长用来迷惑自己的最佳手段,谁说孩子大了就自然会了、懂了。

3岁的孩子不会系鞋带,20岁时学会,在该会的年龄不会,在20岁时却只学会系鞋带。

★做到平等。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不是因为小或者是你的孩子就可以失去尊重,没有尊重就不可能做到平等,给孩子说话的权利、决定的权利、拒绝的权利。

★了解孩子。了解不是一句空话,很多父母直到孩子都成年了依然不能真正的了解孩子。父母的不了解就会给孩子无形中制造更多的压力与负担,或者抑制孩子的发展。

高质量的陪伴=早教

无论你是否认同,但都无法反驳。早教的方式的确有很多种,但早教本身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所以,任何一个父母都不能放弃早教。

而在早教的过程中,父母的作用是巨大的,但不是仅限于给孩子买早教课、上兴趣班,心不在焉的陪伴只是自欺欺人的一种狡辩。

★你可以一起玩。玩是孩子成长过程最有效的手段,陪孩子玩可以有太多的好处,这里的关键在于是一起,孩子是玩的主角,你是配角,所以把主动权交给孩子,那样玩得才会更开心。

★你可以一起学。以身作则的榜样力量不可小视,放下手里自己的事跟孩子一起看看书、看看电视,一起学习一种技能,你的行为足以影响孩子的思维。

★你可以一起做。一起动手不仅可以促进亲子关系,还可以给孩子一次正确的引导,不管是习惯的引导还是思想的引导,关键在于你的融入。

不要丧失自我,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

著名诗人纪伯伦在《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这首诗的开头就写道,“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别因为孩子而丧失自我,牺牲自己的幸福是换不来孩子的优秀,反而得到的是后悔与失望。这种案例实在是太多了,可还有那么多父母心存侥幸。

修行本身就是一场持久战,在这个过程中偃旗息鼓、半途而废的父母多之又多,还有无完忽视的家长,教育孩子对他们来讲似乎没什么想法,顺其自然、得过且过。

但是,父母如果希望孩子可以成长为一个正常的人,那么,这场修行你无法逃避。

Happy爸爸,每天分享育儿经验,真实诠释育儿体验,感性与理性并存。(原创文章,图片来自网络,如有版权,请联系删除)

上一篇:4种家庭教育方式,你属于哪一种?科学实用的家庭教育建议
下一篇:什么是恰当的家庭教育?这篇文章可能颠覆你对家庭教育的看法

最近更新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