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学习逼死孩子,每一位关心孩子的家长都要看一下

栏目:家庭教育  时间:2020-01-18
手机版

刚刚过去的周末,听闻一个5年级的孩子因为作业压力跳楼,妈妈当场恸哭:“都是我的错…..”我的心也跟着碎了。

这个突发事件太悲痛了,惨剧发生的原因也尚待调查,我们也不想吃人血馒头,只是有此类事件发生时同为母亲的我都会跟着感同身受,面对孩子的作业和不良行为我也同样有过焦虑、烦躁,甚至有过不理性的言行,但十几年下来,每每面对与孩子的冲突,一些很浅显易懂的心理学观点总是能够解救我。

下面这些观点是我们了解自己、了解孩子的法宝,在又一个期末考试前,将此文分享给大家。



对待孩子不好看的成绩不应该责难

而是应该心疼



原因很简单:成绩不好看,孩子比家长还难受。

每个家长都经历过考试,一定也都体会到过考出好成绩的喜悦和拿到烂成绩的沮丧,孩子就是小时候的我们,尤其在现在这么重视成绩的时代,他们怎么可能不在意自己的成绩呢?

只是有句话叫:“外在压力越强,内在动力越弱”,可能家长如果太过在意,孩子就默认自己不需要在意了。

第一次面对儿子的糟糕成绩时,我也曾有“崩溃”了的感觉。那是他刚上中预(6年级)时,数学考了不及格,后来成绩还一跌再跌,我着实着急,因为我知道他数学不是学不好,就是基本功太不扎实。但那时就是我急他不急。后来,我把这事儿放下了,不再过问也不着急了。到了初二,他突然自己要求找个老师补课,自己有了主动性,果然上升得很快,两年时间数学成绩已经名列前茅。

所以,我们面对孩子的成绩单时,正确的打开方式是什么呢?

首先,咱们的心态要正常,告诉孩子,考试有两种:选拔性的、检测性的。咱们多数面临的都是检测性考试,目的是检验一段时期以来老师上课教的知识你是否掌握了。所以,面对考试成绩我们的心态就应该是查漏补缺。

其次,对待好成绩,家长肯定是比孩子还高兴,这时候要做的不是一味表扬:“孩子你真棒!”而是要趁此机会为孩子的努力归因,告诉孩子:“你的努力得到了回报,妈妈为你而自豪!”然后,可以和孩子一起回顾一下,他做了哪些努力从而得到了这样的好成绩,可以让孩子在潜意识里积累下这个经验。

如果有粗心做错的题,陪着他一起分析粗心的原因是什么,怎样做可能可以避免粗心,因为其实粗心也是基本功不够扎实的体现。


反之,对待坏成绩,我们要意识到孩子即便表面上再假装不在乎,还可能会说:“谁谁谁比我考得还差呢!”其实他心里是最难受的,只是他想逃避、害怕面对罢了。这个过程可能会比较漫长,比如我儿子,两年时间他与不好看的成绩僵持着、共处着,我给他时间自己调整、信任他,而不是责骂他。这个时候,你再批评他有什么意义呢?

遇到不好的成绩可以尝试这样做:先把粗心的题都挑出来,告诉孩子要是不粗心这些题都是对的,你可以把这些分先加上(注意正好和好成绩的做法相反,目的是提升孩子的自信),另外,着重分析孩子做错的和不会做的题,这些是知识点没掌握造成的。

同时,再一起分析一下什么原因造成的自己没有学好,后面可以怎么做来改善。如果孩子接受私教补课,家长可以帮孩子挑选合适的老师,如果孩子不接受,家长切不可强求。

不论是成绩考得好还是不好,经过这样的分析都可以引导孩子进行一次自我的“元认知”体验,让孩子自己学会反思自己的行为给自己带来的结果,这样孩子就会慢慢达到自我成长了。

其实面对孩子的成绩单,可能每个家长定义的“好”、“坏”也是不同的,随着年级的升高孩子们的能力差异也会越来越显现出来,所以家长应该更多一点地去了解孩子,知道孩子每门学科的能力线在哪里,好坏都和自己比,不要去和别人比。

心理学家陈默老师说:学校是积累知识、训练思维的地方,是让孩子能够学会互相帮助的地方。一个孩子助人的能力越强,他的个体竞争力就越强。如果把学校当作一个竞争场,谁也吃不消天天来参加比赛。

家长们更要牢记这一点,你的孩子到学校是去学习去自我提升的,不是去跟别人竞赛的,所以,别老拿自己孩子的成绩跟人家比!



孩子都是想报家长的恩的



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是从陈默老师的口中。她提到:“在上海这样的城市,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有六个人围着他,把最好的付出给他。人都有一种本能,谁对自己好,他就要报恩。可是等他慢慢长大,他就意识到,他报不了这个恩,因为大人们不要他的钱来回报,他们要的是孩子去读名牌大学。可是名牌大学就这么几所,哪里是所有孩子都能考上的呢?”

陈老师说,因此,你就会看到许多孩子到了高三就不肯投入学习,整天看手机、看小说。其实是因为他们焦虑不堪。如果跟他们说:“你可能考不到你觉得理想的大学,然后你会觉得实在对不起你的家长。他们对你太好了,是不是?”孩子们一听,眼泪就淌下来了。

其实有些孩子选择自杀,就是这样,他觉得他达不到家长的要求,报不了这个恩了,那就把命还给你好了。

陈默老师还举了不少案例来证明,孩子爱我们其实比我们爱孩子还要无私,有时候他们会牺牲自己来满足家长潜意识里的需求,只是家长意识不到,并且孩子采取的方式比较幼稚或者极端,恰恰是家长们不能接受的。

陈默老师的话让我非常感动于孩子的善良与单纯,让我理解到,孩子那些不可理喻的、幼稚的行为背后可能隐藏的是他们“报恩”的单纯逻辑。而这个逻辑恰恰帮助了我在与孩子发生冲突时知道如何换位思考。



我儿子7年级时沉迷上了网络游戏,我这个稀里糊涂的妈妈直到一年多后才发现。刚发现时痛心、难过是肯定的,但我却舍不得打他、抱怨他,因为按照孩子“报恩”的逻辑,他要么是自己的压力过大,要么是为了满足我的什么需求。

于是我仔细分析,才发现这两年恰巧妹妹上小学,我每天下了班接了妹妹就陪她到少体校去练习网球,晚上7、8点才回到家,晚饭也是让儿子自己尽量在学校里解决。很可能他潜意识里就觉得妈妈需要他淡出我们的视线,于是用了沉迷网络游戏这样的方式来满足“我的需求”。

这样换位思考后的结果是,我心里觉得对儿子非常愧疚,不去指责打骂他,而是告诉他:“妈妈不好,陪你的时间太少了,以后不要让游戏来陪你了……..”我和他爸爸都刻意调整自己的时间,多与儿子在一起,多带他一起去参加各种形式的户外活动。爸爸也会多腾出时间单独陪伴儿子,甚至专门去接送儿子,在路上陪儿子聊聊天。慢慢的,儿子的心扉打开了,又开始跟我们交流了,也渐渐远离网络游戏了。

我特别想分享给大家的是,孩子很单纯善良,我们坚信这一点,孩子是体会得到的,而我们要想帮助到他们,就要让他们体会到我们对他的信任,他也会信任我们,接受帮助。大家同心协力,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

但如果孩子不信任家长,他们仅有的一点精力都用来防范家长、和家长作对了,那哪还有精力好好学习呢?


11岁以前的孩子

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玩



小学阶段应该是人一生中最快乐的阶段,让一个小学生有时间玩才是最最重要的。

一个儿童的基本欲望就是玩,儿童的基本使命就是玩和学习的冲突解决。孩子玩的太少了、没的玩、基本欲望得不到满足,他当然会成天琢磨着怎么玩喽。什么都可以成为他的玩具:坐在作业前玩本子,坐在教室里玩铅笔、铅笔盒……

充分满足了他的基本欲望,让他可以在外面疯得满头大汗,之后他回到家就想看书了。

家长要首先在心理上认可,玩是孩子第一强烈的欲望,而不是可有可无的。



如果家长从观念上认为孩子玩是应该的、必须的,那么当孩子玩的时候,家长是非常开心的,愿意看到孩子玩。否则,即便给了孩子玩的时间,他玩的时候,你也会很焦虑:“怎么还没玩够?还没停下来!什么时候做作业呀!”这样的话,孩子玩的同时心理负担都会很重。因为孩子跟母亲的潜意识是连通的,所有妈妈的情绪都会背负在孩子身上。


儿童时代没有好好玩过的孩子,将来是会“报复”的,比如有些优等生到初二以后再也不上学,从早到晚打游戏,报复性地玩,父母要阻止,他就以结束生命相威胁;比如有些老年人非常作,也是11岁以前的童年时代没有好好地玩过的原因。


总的来说,,学一点心理学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孩子。当孩子感受到父母是他的同盟军,可以陪着他们一起在生活中升级打怪时,他们会更加自信、更加充满力量



注: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上一篇:32年班主任忠告:家长越负责,孩子越成功!(附赠家庭教育课程)
下一篇:家庭教育:为人父母最好的状态:亲情陪伴、坚持教育、树立三观

最近更新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