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欢喜》清华学霸写满墙“我恨”:父母的高期望,正在毁掉孩子

栏目:家庭教育  时间:2020-05-16
手机版

最近,由黄磊、海清、陶虹主演的电视剧《小欢喜》正在热播,才看了几集,就已经让人深深地感受到了父母的高期望,对高三孩子所产生的压力有多大。

剧中的英子是承受压力最大的一个孩子。

她是一枚学霸,然而过得并不开心,因为妈妈对她的期望很高,希望她可以考上清华北大。

妈妈为了让英子考上名校,逼她喝药膳汤,还给她房间安装隔音墙以及面向客厅的透明玻璃窗(方便监督),甚至和英子去看一场电影,聊的电影情节也和物理知识相关。

但是英子真正的兴趣是航天,因此在高考誓师大会上,她开心的在许愿气球上写上了自己的航天梦,却很快便被妈妈嘲笑“这是什么东西啊”。

然后换成了清华北大。

甚至妈妈还霸道地要求英子写上“考到700分”。

英子非常不愿意,把气球推给了妈妈,妈妈却拿着笔要求英子自己写。

最后气球在母女俩推搡中“啪”的一声爆炸了。

看着地上那炸成碎片的气球和自己的梦想,英子掩面哭泣,狂奔着离开了操场。

望着英子哭泣的背影,非常心疼。

然而现实中还有很多孩子都是如此,他们从小背着父母的高期望,逼迫自己成为父母想要的样子,却活得无比压抑。

就像电视剧里那一幕:

季杨杨的母亲去学校旁边租房子,英子的妈妈是销售经理,她自豪地介绍说这个房子之前住的孩子考上了清华。

可是当季杨杨的妈妈看向卧室墙面时,却令人背后发凉。

满墙的试卷上都写满了两个字——“我恨”

鲁迅先生在《我们现在怎么最父亲》一书中,曾经提到:“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

父母给予孩子过高的期望,孩子无力达到,常常会很压抑,即使勉强达到了,也会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失去自我。

高期望下的孩子

正在备受煎熬

前不久,上海一14岁少年小金因为作业和父母期望的相差甚远,与父母争吵后,竟然又吞胶带又吞笔芯,还要跳楼自杀。

“一个晚上,他就在里面作,吃了铅笔芯还有湿纸巾的水。”民警赶到后,李女士既生气又无奈地说。

其实,孩子的这些行为并不是作,真的是压力太大。

无独有偶,最近还发生了一则类似新闻。

五年级学生宁宁期末考试没考好,妈妈看到成绩后大发雷霆,开始大骂:“为了你可以考上重点初中,我放弃了升职的机会,你就是用这点成绩来报答我的吗!”

宁宁马上要面临小升初了,本来心理压力就很大,顿时内心就升起一团火,和妈妈吵了起来。

突然,正在吵闹的宁宁开始大口喘气,浑身发抖,双手呈鸡爪状。

经诊断,孩子患了:呼吸碱中毒。而导致这种疾病的直接原因就是孩子情绪过于焦虑和激动。

其实,孩子因为压力过大而导致焦虑,做出极端行为的现象,在生活中已经屡见不鲜。

2018年4月24日,一名17岁宜宾少女因为父母对自己的学习期望太大,无力达到,在当天上完晚自习后,留下遗书,跳入长江。

2018年10月28日,宜宾筠连一初一女孩留遗书称学习压力太大了,服毒自杀。

2019年4月17日,上海一名17岁的少年因为没有成为妈妈期望的好孩子,和妈妈争执,最终从高架桥上跳下去。

这一幕幕的场景让人深切地感受到,那些活在父母高期望下的孩子所饱受的煎熬。

孩子尽力去达到父母的期望,但是总有力不从心的时候,父母一味的打压,只会把孩子置身于水深火热中而备受煎熬。

蔡康永说:“爸爸妈妈对小孩来讲最珍贵的是什么?是给他们一个理想的环境,让他变成他自己,而不是变成我们要他变成的人。”

很多时候,当孩子一旦发现自己达不到父母的期望的时候,内心就会充满压力,饱受煎熬,直到最终的爆发。

期望过高

不利亲子关系

美国曾经有过一个“神童”叫赛达斯,12岁考入哈佛大学,却最终变成了一名商店的理货员。

这一切都是他父亲造成的。

赛达斯一出生,赛达斯的父亲就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可以成才成名。于是在他刚出生的时候,就在他周围贴满英文字母,并不停地读。当他开始说话,就把玩具换成课本,逼他学习。

赛达斯也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

2岁认识中学课本。

4岁熟读医学知识,并且发表了3篇文章。

6岁写成一篇解剖学论文。

12岁被哈佛破格录取。

但是这个天才少年和父亲的关系却很糟糕。

他讨厌父亲,父亲对他来说只是冷冰冰的向他灌输知识的机器,以及不断施压的独裁者,让他丝毫感觉不到亲子关系的温暖。

最终,赛达斯为了活成自己,离开了爸爸,甚至改名换姓,甘愿做一个商店的理货员。

亲子关系的变质,往往来自于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过高,管控过多。

孩子生活在父母的高压之下,倍感压抑,而又无处倾诉,对待父母更多的是怨恨,互相不理解,彼此之间的关系也会逐渐破裂。

丹·阿兰德在《在养儿育女中长大》一书中说过:

亲子关系是世界上最高贵、最令人欣然为之付出的事物,地球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与之相比。

亲子关系本应是亲密无间的,而一旦掺杂了父母的高期望就会慢慢变质,孩子感受的只是父母冷冰冰的要求,彼此渐行渐远。

合理把握

对孩子的期望

儿童心理学家陈忻曾说:

对儿童的期望、要求,不要超出他的能力,他的发展现状。

父母的高期望会让孩子倍感压力,那么应该如何合理地把握对孩子的期望呢?

  • 期望要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

多数父母都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变得更加优秀,但是一口气吞不了一个胖子,每个孩子都有其一定的成长规律。

比如有些父母,孩子这次考60分,就开始期望下次考90分,这样的期望对孩子来说显然是一个大的跨度。如果达不到,孩子很容易泄气的。

教育孩子,凡事要讲究一个度,即要考虑孩子的实际能力,把目标定得比孩子的能力稍微高一点点,之后再循序渐进,不断地鼓励孩子,孩子才会变得更加有动力。

  • 变施压为鼓励

曾经有一则新闻很热,一位爸爸给考上7分的孩子放烟花庆祝,很多人说这位爸爸真佛性,其实这位爸爸很智慧。

没有逼着孩子说“你下次给我考多少分,考不到多少分就XXX”,而是当孩子有了点进步,立即给孩子鼓励,然后告诉孩子“爸爸相信你一定会考得更好”。

事实证明,这位爸爸的鼓励很有用,后来他孩子考了57分。

从0分(以前经常考0分)到57分,这都是爸爸的鼓励和信任在起作用。

  • 尊重孩子,真正的尊重可以赢来主动性

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就很懂得尊重自己的孩子,给孩子自由选择的空间。

在二女儿梁思庄面对选择专业的困惑时,他最初想让女儿选择生物学作为主科。

▲梁思庄

但是当得知女儿对生物学并不感兴趣的时候,又急忙给女儿写信:“不必泥定爹爹的话”、“应该自己体察做主”,还说“凡学问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见,往往事半功倍。”

收到爸爸回复的女儿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最后成了著名的图书馆学专家。

  • 陪孩子一起克服困难

近期,上海交大的一位宿管阿姨和孩子一起考上研究生的新闻让很多人羡慕不已。

▲宿管阿姨和儿子

其实这位妈妈也是一直对儿子抱有很大的期望,希望孩子可以考入名校,于是从孩子高中开始经常会陪读,总是会在一旁盯着孩子学习。

但是到了高三的时候,孩子开始变得焦躁,于是这位妈妈开始调整状态,从陪读变成了一起学习,当孩子被学习困扰的时候,她总是会想办法和孩子一起去克服。

这种方式不仅让妈妈对孩子的压力感同身受,也让孩子深刻体会到妈妈就是自己的后盾,最终孩子顺利考上了大学。

如果父母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不只是将自己的高期望强加给孩子,而是能够陪孩子一起走出困境,孩子也会更有勇气朝着自己的梦想前进。

几米在《我的错都是大人的错》中说:“我知道我不是一个完美的小孩。当我变得和你期待的不一样时,请爱我原来的样子,疼我原来的样子,赞美我原来的样子。”

父母是孩子最依赖的人,要懂得在行动上引导和启发孩子,学会为孩子的每一次进步感到满足,而不是总通过过高的期望来压迫孩子。

只有给予孩子合理的期望,让孩子沐浴在爱的阳光下,才能更好地发展孩子的潜力。

我是青榄君,一个教育行业工作者,关注家庭教育和孩子的学习。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请转发或者收藏,同时我准备了一份语数外的学习课程,可免费送给需要的朋友。需要的可以私信我或者直接评论留言。

点击“了解更多”可查看更多好物/找客服咨询详情

上一篇:46岁的李冰冰对话49岁的梁文道:谈流量、谈作品、谈年龄、我们不是一个装小丑的年纪了
下一篇:“一提作业鸡飞狗跳”走出家庭教育的焦虑怪圈

最近更新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