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父母”等于“做家长”?这可能是家庭教育中的一个深坑

栏目:家庭教育  时间:2020-03-23
手机版

两种微妙的替换

最近发现一件有意思的事:很多父母,都喜欢自称“家长”。

比如我发了一篇文章,标题是《孩子无聊光粘着大人?做父母,得给孩子点安顿自己的本事》,一位朋友转了,很自然地用“家长”替换了“父母”。

还有,在我们育儿群里的提问,好多爸妈向我提问,都是问“孩子如何如何,家长该怎么办?”我都是回答,“这种情况呢,我认为爸爸/妈妈/父母要……”,然后对方会继续说“家长……”,大家各说各的,好在也交流无碍。

这事儿真挺微妙,说父母和孩子在家里的事儿,不提老师,不提学校,照理说用“父母”“爸爸妈妈”更顺畅,为什么非要用又正式又生硬的“家长”呢?难道大家都认为“父母”就等于“家长”?

再仔细想想,用“家长”代替“父母”的情况一直都在,之前已经遇到过无数次,现在才发现,其实是因为我自己太迟钝,脑子里就没有“家长”这个词。

说来好笑,大宝已经高二,加上俩宝幼儿园阶段,做“家长”我们已经做了十几年,但好像只有去幼儿园、学校开家长会,或者老师有什么事需要找家长时,我们夫妻俩才是家长,其他时间,就是爸爸妈妈,基本想不到自己还是“家长”,所以别人一说“家长”,在我这儿就自动替换成了“父母”。

两种替换,看起来没什么差别,内里的涵义却完全不同:

用“家长”替换“父母”,是更喜欢做“家长”;

用“父母”替换“家长”,是更喜欢做“父母”,不那么爱做“家长”。


很有“内涵”的“家长”

没错,内心深处,我相当抵触在在家庭场景中,也把自己当成“家长”,因为我觉得,“父母”和“家长”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角色,前者用爱说话,后者用管教说话,一旦父母披上家长的战袍,想要的东西、想做的事、做事的方式,就全都变了。

父母想要孩子开心、愉悦,家长想要孩子顺从、听话。

我知道我这么做,你会更开心。——这是父母。

你知道你这么做,我会更高兴。——这是家长。

当父母以“家长”的身份面对孩子时,会很自然地要求孩子顺服于自己,无论你对孩子的要求是什么,无论孩子自己的意愿是什么,一旦孩子不想顺从,就得摆出家长的架势来教育一番。

父母想要更好的亲子关系,家长想要更大的权威和气势。

我想这样,你想那样,咱们商量一下,看到底怎么样更好。——这是父母。

我想这样,你就不能想那样,我是为你好,你得听我的。——这是家长。

面对孩子时,家长的身份必然自带权威——地位比孩子高,权力比孩子大,而且一旦这个权威性被孩子挑战了,比如孩子反对父母的意见、抗拒父母的指令,父母就会很不爽,又会马上拿出更大的气势来压倒孩子。所以我基本上认为,在强势家长那里,是没什么亲子关系可言的,人家根本就不CARE这个。

父母想要更有品质的家庭教育,家长想要更有效的“管教”。

如果我自己能做得更好,就会帮孩子成长得更好。——这是父母。

甭管我自己做得好不好,我都得把孩子“管”好。——这是家长。

既然是“长”,那就必然得“管”,所以很多父母都会把“教育”和“管教”划上等号,一说到家庭教育,马上想的是怎么“管教”孩子,而不是怎么支持、帮助孩子。

家长,加上顺从、权威、管教,这四个词会组成一套严密的家庭文化逻辑——家长制,它历史悠久,根基深厚,大大满足父母的权力欲,但是——会让孩子在家里生活得非常不舒服。

“家长”管教下的孩子

在家长制的家庭中,尽管有些孩子被宠爱甚至溺爱,但以“家长”自居的父母,是不可能把自己放到和孩子平等的地位上去尊重孩子、倾听孩子的,这样,孩子表达自己意愿的空间就会非常有限,绝大部分时候,都要服从于父母的安排,不能自己做主。

换句话说,他在这个家庭中,只能是听“家长”话的“孩子”,不是一个有自己独立地位的“人”。

当然,或早或迟,孩子的自我意识总会萌芽,但这会让父母非常恐慌,他们会加大管教力度,甚至不惜动用严厉手段,亲子之间各种矛盾冲突也随之而来。

有些冲突是显性的,比如父母用言语和行动压制孩子,孩子直接用言语和行动反抗父母,有些冲突是隐性的,比如父母时刻担心孩子不听话,而孩子表面服从,内心却不满、压抑。

最终,有些孩子被重新管教成“乖孩子”,而不服管教的孩子,则会贴上“叛逆”的标签。

在家长制家庭中长大,对孩子来说,当然不是特别愉悦的经历,如果不幸遇到极度奉行家长权威的父母,这甚至会成为孩子人生中的一段噩梦。

如果孩子成年后还没有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家长制的家庭文化逻辑还会继续在自己的家庭中延续,让自己成为新的“家长”,让自己的孩子,不得不成为继续生活在家长权威之下的孩子。这样的传承,会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你完全不需要做任何努力,但要觉察它、避免它,却可能要花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功夫。


把“家长”这个词用对地方

当然,如此分析,并不意味着父母们从此就得把“家长”这个词从意识上剔除出去,在我看来,父母需要的是把它用在对的地方,而不是用在和孩子相关的每一处,更不是时刻以“家长”自称,时刻提醒自己作为家长的身份。

真正要用到“家长”这个词和家长身份的地方其实很少:

面对老师时,我们是家长;去开家长会时,我们是家长;对应学校教育,我们是孩子的监护人,负有家庭教育的责任,用约定俗成的说法,当然是“家长”,而且要做负责任的家长。

但回归家庭,真正行使家庭教育的责任时,我们并不需要在父母这个身份之上,再加上“家长”的战袍——抛开“家长”这个词,以及它代表的“家长制”逻辑,只做纯粹的爸爸妈妈,用充满爱、尊重和支持的家庭文化逻辑来教育孩子,会是更理想的选择。

如果没有这样的区分,在所有场景中都把“父母”和“家长”划等号,认为“做父母”就等于“做家长”,那毫无疑问,“家长”二字背后所有糟糕的内涵都会随之进入家庭,让家庭教育掉入深坑。




真心爸妈(徐智明、高志宏):

一对真实的爸爸妈妈,本科均毕业于北京大学,真心妈妈为中国传媒大学博士。育有两子,一个生于2002年,一个生于2006年。

已出版《育儿基本:找到好方法,轻松做爸妈》、《育儿基本2:与孩子合作》,即将出版《阅读手册——成就孩子一生的阅读培养法》。

我们在这个专栏中所分享的,都是自己亲身经验、思考所得,所有文章均为原创,欢迎转发分享、评论、讨论、提问。(原创文章,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script src="//mp.toutiao.com/mp/agw/mass_profit/pc_product_promotions_js?item_id=6806712768905871884"></script>


<script src="//mp.toutiao.com/mp/agw/mass_profit/pc_product_promotions_js?item_id=6806712768905871884"></script>

上一篇:家庭教育才是孩子的起点
下一篇:家庭教育 “十戒”

最近更新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