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岁的陈果遭质疑,54岁的于丹被免职:曾经多狂热,厌弃就多绝情

栏目:未来教育  时间:2021-08-04
手机版


近日,红极一时的38岁复旦大学美女博士,“思修女神老师”陈果被网传“停课”。一年前,她风趣幽默,观点鲜明的思修短视频引起了全网的狂热追捧,仅仅一年之后,便被争议缠身,遭众人质疑。“德不配位”的评价充满了她的评论区。

为何短短一年时间,她如新星般耀眼,又同样陨落得如此之快?主要还是源于一次演讲,在演讲中,她将耄耋(mào,dié)一词误读成了“毛至”,而这一词,语出汉代曹操的《对酒歌》——一篇高中课文之中。一位堂堂复旦的副教授,却连高中生都能认识的词都读错。这一小小的低级失误,实属不应该。


同样遭受抨击的,还有她的“道德无用”和“与黑暗和解”等言论。网络曾有人说:“一个堂堂的大学教授,却说出了这样与主流价值观和常理相悖的话语,这简直是中国教育的悲哀和耻辱。照你陈果教授的观点,音乐、绘画、诗歌、舞蹈、信仰……统统都没用,因为这些也带来不了面包”。

除了观点之外,陈果讲课的姿势也是被批评的对象:“视频里的陈果教授好像在憋尿,上身佝偻,双腿紧夹,一颤一抖地在说:‘要学会与黑暗和解。当你与黑暗和解的时候,黑暗已经不那么黑了!’”

这种种的风波袭来,让风口浪尖的陈教授有些惊慌失措。她亲自下场,对于网络上断章取义的说法予以澄清。但这不仅仅是一场风波,更是检验陈老师是否“德能配位”的考试。人红是非多,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只要你身处舆论的中心,“名”这东西就如双刃剑,既能给你带来利,也能让你万劫不复。

社会是残忍的,你有这个“名”,要确保自己有取得这个“名”的实力,要经受得住舆论对你的各种鞭策和检验,你要经得起这个社会的浪潮对你的曲解。出名虽好,但你肚子中要有那么多的墨水,能够源源不断输出。所以这也是现在的网红红的快,消失也快的原因。


不过,陈果毕竟还年轻,相比于她,如今的大学课堂中有太多一板一眼的教授,传授的课程只能让学生们在下面睡大觉。陈果对于教育的热情与创新还是值得我们钦佩的。相比之下,曾经的“网红之路”与陈果如出一辙,却已经跌落神坛的于丹,便没有这么幸运了。

2018年11月23日,在《百家讲坛》中因《论语》爆红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于丹被免去了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传媒学院分党委书记一职,离开了北师大的领导岗位。从“心灵鸡汤”的熬制者,变成了“毒鸡汤”的制造者,这次被免职在网络上掀起一片叫好声,甚至有人说“毒鸡汤终于毒倒了自己”。

其实于丹在这件事情之前,已经离开大众视野将近三年的时间了。十多年前的2006年,她曾是很多人的心灵导师和偶像,她把论语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播给了广罗大众。让老百姓对《论语》这一部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名篇的有了更深的理解,让我们能够重新领略儒家思想这一统治中国上千年的思想理论。


曾记得,那一段时间,央视的《百家讲坛》是收视率最高的节目。每到节目首播,每一个家庭都正襟危坐,听于丹老师的讲课。万人空巷毫不夸张。那时的于丹,是众人心中现代的“孔子”,将她对论语的理解娓娓道来。她也风光一时无两。

然而红了以后的于丹,却没有坚持着她如授课时所讲述的“仁义礼智信”一样,所作所为与其在课堂上宣扬的大相径庭。虚伪、丑陋的恶名向于丹袭来。毕竟,她对论语的论述,都是以自己的三观和理解作为基础熬出来的心灵鸡汤。如今发现熬汤之人言行不一,当然令人生恶。

当名和利来的太快的时候,人便容易膨胀。于丹虽然研究的是论语,但也是凡人。“伦敦酒店撒泼三换房间”,再高级的酒店也没办法满足这位“论语巨匠”,即使是最顶级的房间,她依旧各种挑剔;“小崔都难请动于丹上节目”,可见她内心已经飘上了天;而最终把她拉下神坛的,便是去北大演讲时被北大学子骂“滚下去”,最终被“请”下了讲台,曾经多狂热,厌弃就多绝情。

于丹应该连自己也没想到,要不是因为有这样特殊的“待遇”, 她估计以为自己依然是光环笼罩的心灵导师。

“淡泊明志”是于丹在解读《庄子》时提出人生理念。但她自己却走向了媚俗一样的商业化路程,从其后期的种种行为,与其说她是一位学者,不如说是包装着学者外衣的商人。


全身名牌、黑丝短裙,这一切都已经超越了原本学者的概念,反而带有了一些娱乐的性质。于丹像一个沦落的学者,为了五斗米折了腰。而在中国,文人士大夫从古至今遵循着儒家文化的思想,都是高风亮节、宁死不屈的典范,于丹的种种行为,等于是亲手把自己送上了覆灭的结局。

不论是陈果,还是于丹的大红大紫和快速过气,除了体现了大众意识的觉醒,更多的是大众整体思想的进步。陈果和于丹能够大火,迎合了主流舆论宣传的需要。但是当名利突然到来时,她们却都没有相对应的德行予以匹配,德行不能合一,从而让广罗大众有了一种被愚弄的感觉。

学者并不是不可以赚钱,我们更加鼓励有真才实学,肯为大众传道解惑的人挣大钱,而不是这些言行不一的伪学者披着学者的外衣去赚钱。只有当自己腹中墨水足够,能真正理解文化对人的意义,将文化学习深入骨髓的人,才能真正地为众人传道受业解惑也。只有德行合一,才能方得始终。

文/斋晗

上一篇:38岁女性关于孩子教育金的投资理财规划
下一篇:38岁,“阿慌”不慌,却忙

最近更新未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