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教科文关注未来教育,学校不设“围墙”

栏目:未来教育  时间:2020-02-07
手机版

  校外教育与校内教育需要在内容上实现很好的衔接和互补,在教学形式上实现更多的拓展和创新,包括自然、地理、历史、人文、科技等多种类型活动课程的开发和相应教学方式上的跟进、更新。

  ——赵蔚,中国营地教育联盟主席,启行青年发展基金会和启行营地教育创始人

  

  成功的教育家,通常在儿时接受过怎样的教育?

  卢梭从十六岁起到处流浪,苏格拉底与父亲学习雕刻手艺,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远赴罗马学习雄辩,思想家陶行知坐在邻家的厅堂地上,每日临摹墙上的对联……

  不久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教育的未来”倡议,以重新思考知识和学习如何在日益复杂、不确定和不稳定的世界里塑造人类的未来。

  “教科文组织在对教育的作用和目标进行构想和制定战略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埃塞俄比亚总统说,“新倡议将这一全球知识引领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面对当前的严峻挑战和令人兴奋的机遇时,我们负有倾听儿童和青年的声音的庄严义务,并使他们充分参与关于我们共同星球的未来的决策。”

  阿帕杜赖(Arjun Appadurai)教授在主题演讲中强调:“在未来几十年中,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将是增强年轻人、穷人和边缘人群的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想象、预判和期待。”

  

  身为中国营地教育联盟主席的赵蔚,有着自己的看法,“有一个科学数据,95%的人在出生时即有创造力,到了成年之后,真正有创造力的人却只剩下了5%。如何把这个数字尽量扩大,才是我们的希望所在。”

  在赵蔚看来,从事教育的人,一定要满怀宽容、尊重和爱,因为她就是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她的父母时时刻刻都会用语言和行为让她感知到他们的爱意,而爷爷更是在每一年开学时,都会带她去商场让她自己做主挑选文具和衣服,在吃晚饭的时候,也会叮嘱她,可以最后一个离开餐桌,要慢一些咀嚼,消化好了身体才好。

  在儿子Harry出生后,她觉得一定要把这种理念和教育方式带给到孩子。回想起2008年,那一年,赵蔚的儿子Harry十岁,从公立学校转到国际学校后,她发现孩子更需要寻找目的感、意义感,需要与真实世界有接触。于是她和丈夫就经常带着孩子去做一些小的项目,特别是去一些贫困的地区,鼓励他去做利他的事情,去帮助别人。把孩子带到一些真实的环境、真实的大山大水的山川里面,带到更加真实的农村生活里面,让他看到真实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得来的这个一手资料远比成人或其他人给他的指导要有效。

  “我发现孩子们特别缺少‘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也缺乏独立成长的机会。而在国外已有百年历史的营地教育,却很好地弥补了这个问题。”赵蔚笑着说。从带着Harry做公益,到成立NGO带更多的孩子做公益,在寻找可以助力孩子成长的创新教育过程中, 她钟情并开始探索营地教育在国内的发展。

  

  十年前,营地教育对于国人来说,还只存在于好莱坞文艺作品中。所有的青春成长类电影里,主人公都会在学校的营地出行课程时领悟到的甜或痛。自我认知、同辈认同、深厚友谊,都在营地中潜移默化地呈现雏形。

  在欧美,营地教育有着150多年的悠久历史,俨然已经成为他们的一种文化。谈起中外营地教育的模式,赵蔚对“中国式营地教育”有着清晰的规划,“在中国,营地教育的发展只有几年的历史,所以,从营地的硬件条件,到管理模式和运营模式,再到课程设计和教育理念,都有非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但欧美国家的从业者可能因为本国的传统太过强大而产生所谓‘路径依赖’,比如觉得营地就应该是小木屋等等。因而,‘中国式营地教育’不能依样画瓢,照搬欧美的模式和理念,应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定义和思考最适合中国的营地教育理念和模式。例如,我们正在探索‘儿童友好型社区’的建设,就是要在尊重周围环境的基础上发展营地。”整体来看,营地教育在中国是传统教育模式的重要补充,在欧美则是教育传统的一部分。

  

  时光回转到2008年,赵蔚创办的“启行营地教育”从青年发展基金会起家,四年沉淀,启行想为更多孩子带去全球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资源,2012年,启行的营地元年开启,并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国际标准的营地教育研发中心——北戴河启行歌华营地。

  作为把国际营地教育体系引入中国的开创者,赵蔚用了“自然生长”形容这十多年的历程。因为教育的发展“急不得”,每一处设计的背后,都代表着一个孩子的成长。赵蔚将营地教育定义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如果说,营地教育在今日中国渐成星火之势,那开启这历史一幕的力量,离不开启行最初的砥砺前行。

  

  但赵蔚渐渐发现,中国的父母们对于营地教育的概念总是会陷入一个误区——营地教育就是“纯玩”,或者说营地教育就是户外运动。“其实并非如此,营地教育是一个培养能力的特殊场景,营造一个小型社区,通过精心设计的游戏、挑战、实践活动,培养孩子的沟通、合作、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等能力。在这里没有说教,体验式学习的天然属性让学习者迅速沉浸其中。”赵蔚解释道,“营地教育可以带来以下几点:1.集体的场景,真实社会场景的模拟,孩子以独立人格探索成长。2.安全的挑战,迈出舒适区,在学习区成长。3.跨界的学习,多元的体验,可以让孩子像海绵一样吸收营养。4.多元的评价标准,在营地,孩子们不在是以单一的学习成绩论高低,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闪光点,自信成长。”

  

  学校要做的就是知识的学习,而校外教育机构,能够给到孩子在家庭和学校教育里面的补充、有机结合。在艺术、科学或其他人文的教育中,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差距很大,但是自然博物,缩小了他们之间认知的距离。在前不久,带领几组家庭到北极研学的赵蔚深有体会,“生物的多样性,需要到真实的环境里面去体会,在极地的环境中的生物生长的艰难,100年才可以长出几毫米;万年冰川是如何形成的冰盖;悬崖壁上厚嘴崖海鸦怎么去鼓励小的飞出去、跳水,要自己独立。这些在大自然中见到的都让我很震撼的,那些真实的场景、大自然的魅力,大自然就是一个最好的教科书。”

  

  Harry就在营地里长大,从初级营员到资深营员再到青年导师,已经担当了不少重要角色;而营地成长的宝贵经历,让他表现出了优异的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勇于担当的社会情怀,高中毕业那年,Harry接连收到 offer。“之前在汶川和Harry一起做夏令营,他的沉稳就让我非常惊讶。参加营地教育让我明白了,孩子有能力找到他真正喜欢做的事情,并把它做好。陪伴孩子参加营地教育,对于我而言,意味着一个和孩子之间相互学习的过程,也意味着一个重新认识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见证Harry的成长,赵蔚倍感欣慰,相信这也是中国父母们希望在孩子们身上看到的。

  

  在赵蔚看来,成人教育是“已经迟到了的矫正”,成年人经年累积的习惯很难在一时有本质性的改变。这不仅令她反思,对于教育孩子而言,性格培养、价值观建立、思维方式培养、身心发展……到底应该如何排序?“启行会更注重4C能力:合作(cooperation)能力、沟通(communication)能力、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能力和创造(creativeness)能力。此外,适应力,即在不同环境应对不同挑战的能力,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也是我们所重视的。”赵蔚按照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举了几个例子:“对于学龄前的孩子,他们的特点在于模仿。比如,给他们讲述规则的时候,孩子很难记住和遵循。因此,我们会用更游戏化的形式来设计营地活动,导师用木偶表演的方法告诉孩子‘不能追逐不能打闹’这些规则,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他们有代入感。小学是孩子初步自立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不能完全独立自主面对所有的事,所以营地导师以体验的方式让孩子理解如何做好自己,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让小组变好,让集体变好。而对于相对年龄再大一些的孩子,则基于一些真实问题,让孩子创造性的、共同协作去解决问题。到了15-18岁的阶段,启行会为孩子们提供服务型学习项目。基于一个社会问题,让孩子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譬如组建团队,实施解决计划,学以致用。”

  

  营地教育在中国已进入了所谓的“野蛮生长期”,市场竞争逐渐升温,日趋激烈,有大量的参与者涌入这个行业,大家都在尝试,都觉得“我有想法就可以做”。然而,市场不规范、产品同质化或不注重教育等问题仍然十分严重,需要全行业共同努力改进。

上一篇:“PDC教育”按下未來教育變革加速鍵 吳京張譯成為推廣大使
下一篇: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周作宇:教育该如何面向未来?

最近更新未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