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思考:“鸡娃”式的教育方式当休矣

栏目:未来教育  时间:2021-01-16
手机版

教育思考:“鸡娃”式的教育方式当休矣!

教育思考:“鸡娃”式的教育方式当休矣!

王营

鸡娃、荤鸡、素鸡、耐鸡、自鸡……这些不是什么新开发的鸡肉食品线,而是当今学龄儿童父母圈里人人尽皆知的育儿“黑话”。所谓“鸡娃”,就是给娃打鸡血、不停安排学习和活动;“荤鸡”,就是主攻语数外等重点课程;“素鸡”,就是通过体育、音乐、美术等素质教育的方式丰富履历,曲线“鸡娃”;“耐鸡”,是指娃能经受住父母安排的高强度学习任务;而“自鸡”,则是指娃自我加压,主动给自己安排更多的学习和活动。

在此前一篇题为《某区孩子找家教要求,震撼一整年》的网络热帖中,北京市某区某名校一初一实验班新生的家长列出了其对孩子初中三年的规划。除了提高考试成绩排名、中考考入重点学校之外,还包括:创立文学社团或记者团,学习现代舞并参加公开演出,掌握计算机程序语言python,在国内外顶刊发表学术研究成果且署名为第一或第二作者,在公益社团中担任主席并组织大型活动……而这个12岁的孩子业已取得的成绩则包括:全国创新思维比赛三等奖、工信部电子学会机器人2级、中国美院速写8级、校运动会短跑冠军,且校内7门学科考试单科成绩均不低于85分

笔者认为,家长把孩子变成了“鸡娃”,深层次的原因是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精英教育”思想在作祟,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家长的升学焦虑和就业焦虑。家长对孩子未来的美好期望可以理解,但让孩子失去快乐的童年,像打了“鸡血”一样,一到双休日、节假日就奔走于各种兴趣班、培训班,以过高的期望裹挟孩子,真能让孩子变得优秀且拥有美好的未来吗?我看未必。

教育思考:“鸡娃”式的教育方式当休矣!

前些年,德国曾有过一次激烈的关于学前教育的讨论,争论的焦点是学前教育应该以游戏为中心,还是以学科学习为核心。他们比较了50个以游戏为中心的幼儿园与50个以教授知识为中心的幼儿园,并持续跟踪了多年。结果发现,孩子提前学习的优势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那么持久,最多只能保持到小学四年级。从四年级开始,他们的成绩会出现断崖式下滑,特别是在阅读和数学方面,劣势更甚。同时,在社交和情感上也出现一定程度的滞后。

将孩子变成了“鸡娃”,其结果无非两个:一是成为父母心中期望的“学神”“学霸”,顺利进入当地重点小学、重点中学,最后考上理想的大学;二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进而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最终一事无成。当然,我们都期望看到第一种结果,尽量规避第二种结果,然而现实是残酷的,真正成为“学霸”的孩子可谓少之以少,而平庸之人却数不胜数。

可见,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鸡娃”式教育方式当休矣!纠正这一教育方式带来的一系列弊端,必须着眼于转变学校的育人理念和家长的育儿观念。

就学校教育而言,要树立“人人皆可为尧舜”的育人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促进每一名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不可否认,家长的“鸡娃”意识,虽然主要是其对孩子不合理的期望所致,但中小学重视尖子生培养,忽视中差生转化的“精英教育”思想,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催化作用,因为培养一个尖子生,就有希望在高考中增加一个北大或清华名额,就能给学校和教师带来良好的社会影响和较高的荣誉。

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并不认为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精英,他特别指出:“请记住,远不是你所有的学生都会成为工程师、医生、科学家和艺术家,可是所有的人都要成为父亲和母亲、丈夫和妻子。假如学校按照重要程度提出一项教育任务,那么放在首位的是培养人,培养丈夫、妻子、母亲、父亲,而放在第二位的才是培养未来的工程师或医生。”苏霍姆林斯基一生观察过2700名学生,转化了178名后进生,目的只有一个,把孩子们培养成“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事实上,教师眼中所谓的“尖子生”,将来也不一定如家长和老师所愿,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曾谈到过一种现象:“现在世界精英都不是当年的尖子生,他们在班级的排名是第7名到第17名。原因就是这些孩子人际关系更好,可以和第一名做朋友,也可以和最后一名做朋友,而且孩子压力小,生活更轻松,创意最好。”因此,学校教育面要向全体学生,尤其是面向中等生或差生,充分挖掘每一名学生的潜能,这不仅是学校教育的责任和使命,也淡是化家长“鸡娃”情节的现实需求。

教育思考:“鸡娃”式的教育方式当休矣!

就家庭教育而言,家长不要给孩子过高的期望,要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自己,充分发挥其兴趣和特长,让孩子成为真正的“自己”。

孩子不是全知全能的“超人”,世界也根本不存在所谓的“超人”,正如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自家的孩子不可能成为“别人家的孩子”。家长试图通过“鸡娃”式的养育方式,让孩子成为一个“十八般兵器样样精通”的全能“超人”,不仅理论上讲不通,实践中也会掩盖或扼杀孩子真正的特长,让孩子变得越来越平庸。

有位家长所确立的教育目标值得所有家长思考。这位家长给将要上初中的孩子写了一封信,信中这样说到:“父母不希望你成为运动健将,只是希望你有健康的、充满活力的身体;父母不需要你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但是你需要有一双寻找美的眼睛和懂得欣赏美的心灵;父母不需要你门门功课都优异,但希望你对知识要终身保持孜孜以求的劲头。”

哈佛大学的加德纳教授告诉我们,优秀不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标准,而是极具个性化的考核标准。基于此,他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指出每个人都至少具备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音乐智力、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关系智力和内省智力等。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在培养方式上,父母有大格局,孩子才能行稳致远。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充分挖掘其优势智力,引导孩子发现自我、发展自我,让孩子明白“我是谁”、“我到底喜欢什么”、“将来我想干什么”等。如此,孩子才可能真正找到自我,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某一领域的“精英”。

上一篇:乐课力教育:守护白血病学员梦想,做有担当的教育企业
下一篇:教育股长骗了13个校长园长

最近更新未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