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技术工人培养应以德国为师

栏目:高等教育  时间:2020-02-06
手机版

  文章内容来自一位在在德国学习生活了将近28年(机械行业)的朋友,铁流略作整理。

  

  德国的IT行业并不强,就说说制造业的普遍情况。从教育方面,德国没有人人争取上大学的风气和传统。优秀的孩子选择职业培训/学徒工的道路,司空见惯,父母也不会有任何反对。做技术工人,乃至任何行业,都没有高人一等低人一等的概念,完全按照孩子的兴趣和长处来。

  孩子们的成长道路,与国内可以说是刚好相反。小学中学溜溜达达轻松极了,高中(包括职业高中),尤其是大学,孩子们才主动大力(注意,不是父母老师要求,而是孩子们自己意识到学习技能的重要)

  德国的技工,说句有点过分的话,比国内很多大学毕业的工科大学生,不论是能力和态度上,强出不是一个级别。更“可怕”的事,这些技工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多数还会自觉自愿的重回课堂:或者兼职成人大学,或者辞职去上大学(德国是不用考大学的,用高中毕业的成绩去申请就好)。这些已经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技术工人,“回炉”式进入高等学府深造,动力满满,一发不可收拾。

  这些人大学毕业后,再次进入工作状态,知识,理论,自信心,能力,上进心,方方面面,又提高了几个层次。这位朋友认为,国内官本位的意识,对实体经济和科学研究,负面意义比较大。

  

  德国的高等教育与美澳英最大的区别就是对高等教育的定位——这是公益,不是生意。这不是有钱人的游戏,而是全社会进步的根基。全体德国税人,心甘情愿资助愿意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实现他们的愿望。因为没有他们,全社会不能进步。教育是公益,不是生意,这是德国的立国之本。

  德国政府因此在十几年前开始了一项实验。就是发明了一种所谓“双轨制”的教育体系,就是职业培训(学徒工)与高等教育,同时进行。因为德国政府认识到民众对掌握手艺的热情越来越高,上大学的人越来越少。

  德国人,说到底其实是一帮手艺人。知道今天,他们并不以学位为荣,而是以学过一门手艺为荣。当一个德国人做自我介绍时,第一句基本就是“我是个钟表匠” “我是个机械工人”(指的就是他学徒工时学的手艺)其实,他是一个公司的CEO。

  第二句,他可能会说“我有三个孩子”,第三句可能会说“我是国家认证的救火队员”,第四句才会说“我是机械系毕业的”。而且第四句基本没人会说,更不要说提到自己大学的名字了。这位朋友表示,他们对于学过一门手艺,熟练掌握一门技术的骄傲感,远远高于他们对于学位的自豪感。

  这些年轻人,毕业后只需在我他所在公司服务五年,就可以去任何其他公司工作。公司完全不会刁难,反而会配合。德国社会对比有共识:培养人才是为了全社会,不是为自己企业。听着比较“装”,但这还真是发自内心的的。德国人一点都不喜欢跳槽,如果他想走,必然有非常充足的理由(比如恋人配偶在其他城市)。

  这位朋友认为,德国政府从来不喊口号,而是和企业精诚合作。体恤民情,配合国情,解决了实实在在的问题(当年的“学徒过多,大学生过少”问题)。做到了与时俱进,并帮助企业和社会与时俱进。这种全新的教育体制,目前与学徒制,高等教育并行。十几年下来,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德国没有什么资源,靠的就只有体制和人才)。他自己也从2004年,参与了他所在公司招收了一批年轻人做“小白兔”,配合政府的“实验”。招收的这批人,当初多少都是举棋不定迷茫的小孩儿经过六年的职业培训+高等教育,伴随在公司的实习,之后十年如鱼得水的工作,如今都是中坚力量,可以说,理论和实践都超强。有些现在进入管理层,有的专心做研发,各取所需各有所长。实验是成功的,今后发扬光大。

  而进入这种双轨制的年轻人,“损失”的就是这个假期的“自由安排”。他们要听从签约企业的安排:在企业里实习工作。把“损失”打了引号,意思就是对大多数人来讲,这并不是损失,而是重要的实习/工作经验。

  学徒和大学同时进行是可行的,因为大学的课程其实,每年只有半年。剩余半年,是放假,大学生们在放假的时间自己安排:旅游,写论文,去企业实习,做公益。

  

  再说一句无关的事:德国的农业。

  大学里的农业专业是非常,非常,非常难学的。高中成绩要无比优秀,才可以申请到农业的位置。可以说,在德国当个技工,工程师,相对来讲稀疏平常。要从事农业,对不起,最棒的人才允许,能力有限的就算了。德国的整个社会气氛,才是它的优势。

  关于德国的各种体制和社会结构,其实国内网上有很多文章,有些水平很高,有些言过其实,有些蜻蜓点水。

  中国大陆其实可以借鉴一些德国的经验。照搬肯定行不通,但是借鉴一下,应该是会有益处的。这些年,中国学习美国某些模式的动力很大,对德国和北欧的模式,不太感兴趣。除了喊几句“德国工匠精神”,就再没见到有具体的行动了。德国的工匠精神来自哪里?为何经久不衰?怎样借鉴?没了下文。

  说句不好听的,即便是马克思恩格斯学术观点的精华也未必融会贯通。如果马恩两位导师看到社会主义国家实行996的模式,资本家还声称这是无产阶级的“福报”,不知作何感想。

上一篇:美媒:中国投资高等教育值得美国学习
下一篇:2020山东农业工程学院普通高等教育专科升本科专业综合能力测试实施方案

最近更新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