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看教育:关于高等教育,听听代表委员们都说了啥

栏目:高等教育  时间:2020-02-02
手机版

高等教育一直备受大家关注,在今年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们传递了关于高等教育的“好声音”,有关于科研经费管理的,有关于均衡教育资源的,还有关于大学生创业创业的内容……快来听听他们有啥好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中山大学校长罗俊——

创新驱动,大学要在三个输出上发力

大学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源头之一,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镇,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国家对大学的期望值在不断提高,大学要在“三个输出”发力:输出一大批高水平的创新人才,输出具有原创知识产权的科学技术,输出对产业行业发展具有广泛作用的新型研发机构。要充分释放大学在创新驱动发展上的动力,还需不断完善政策和制度环境。这其中,加快成果转化与高端人才培养至关重要。

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大学校长陈骏——

提升质量是高教发展的核心任务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不断深入,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心已经由数量扩张转变为质量提升。人才培养和知识生产是高等教育的两大使命,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必须从这两点出发,深入院校内部,优化结构,凸显特色,不断增强服务经济社会能力。

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培养适应全球化竞争的拔尖创新人才。本科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拥有一流的本科教育。

提升科学研究质量,引领创新驱动发展。面对知识经济变革的挑战,我国科学研究必须完成从论文导向跟踪研究到问题导向原创研究的根本转型。

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葛剑平——

双创教育不是就业创业培训

在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我们不少高校管理者和教师对创业创新教育存在认识误区,误以为创业创新教育就是就业指导和创业培训。而且创业创新教育还没有真正融入学校整体的人才培养体系,相对应的师资力量、课程设置、创业实践等创业教育资源还比较缺乏。

我建议,在今后的“双创”人才培养上,高校亟须克服就业导向的成才思维惯性,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内,突破学科、部门划分形成的体制限制,建立跨学科或跨部门的协同研究和创新平台;对外,借助协同创新,聚集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社会各方力量,打破体制壁垒,主动与政府、企业跨界合作、资源共享、多元融合,积极参与地方产业升级、企业关键技术攻关等多方面工作,发挥“智库”作用,让协同创新真正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动力引擎”。

全国政协委员、河北师范大学原副校长王长华——

科研经费配置应体现劳动价值

目前,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问题仍然存在。建议依据科研工作特点完善高校科研经费的预算管理制度,按照项目类别分类研究制定经费预算参考标准。同时,还要改革当前高校科研经费的配置机制,让科研劳动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应在科研经费预算中单列研究人员劳务费,取消不允许项目组中有工资收入成员列支劳务报酬的限制。此外,还要进一步提高科研经费中人员经费所占的比例,给项目负责人更大的经费使用自主权。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美术家协会主席王书平——

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要打破体制机制障碍,推动高校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要结合行业发展和企业创新需求,创新高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机制,增设一批市场急需专业,培养一批职业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同时,要注重培育青年创业人才,不定期开展各类创业培训,增强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

(内容来源: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

上一篇: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进入普及化阶段?网友:这是逼着我考研究生了
下一篇:中国高等教育的顶峰上,有这所大学的名字

最近更新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