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高等教育集群效应初显 区域内水平差异较大

栏目:高等教育  时间:2021-05-23
手机版

5月6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联合发布《高等教育蓝皮书: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报告(2020~2021)》,深入阐述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状况。蓝皮书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个区域为例,指出我国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态势良好,集群效应初显。

以京津冀地位为例,2019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5周年,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合作办学和合并办学,推动高等教育协调发展。2019年1月,京津冀三地联合发布《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这有利于进一步推动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但京津冀区域内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依然存在较大差异,北京高等教育资源在全国名列前茅,天津高校也有相当地位,而河北高校在全国排名靠后,从影响力来看,与北京、天津相比也相对较弱。总之,不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看,三地高校均差异明显。

蓝皮书同时指出,我国普通高校专任教师数量逐年增加,但分布区域差异较大。教师的数量是衡量一所大学、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标,教师数量是否合理,关系到能否充分发挥教师队伍的整体优势和每个教师的积极性。截至2019年,我国普通高校生师比为17.95∶1,普通本科院校与高职(专科)院校略有差别,其中本科院校17.39∶1,高职(专科)院校19.24∶1。不同学校之间的生师比在地区、层次上存在明显差异,中西部地区的高校生师比普遍高于东部地区高校,我国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生师比高于世界一流大学。特别是教师人才分布不尽合理,区域差异较大。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雷嘉

编辑/毛羽

上一篇:普高和职高的录取率5:5,学生觉得不公平,实际是社会形势所趋
下一篇:第56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在青岛开幕

最近更新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