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风华⑩ 从1到15,看深圳特区高等教育如何“弯道超车”

栏目:高等教育  时间:2020-12-27
手机版

一个多月前,一场温馨而又壮观的毕业典礼在深圳大学(下简称“深大”)元平体育馆上演。身处各地的深大毕业生们在现场、云端共同唱响《夜空中最亮的星》,向荔园挥手告别。

建校37年,这所深圳经济特区创办的第一所大学,培养校友近30万,其中80%奋斗在深圳各行各业,与这座城市同呼吸、共命运。

从当年深大的“一枝独秀”到目前已拥有15所高校(校区),再到规划筹建若干所大学,在2025年力争成为南方重要的高等教育中心。一路坎坷、一路拼搏的背后,是深圳这座创新之城对于一流高等教育的极度渴求和不懈追求。

时间倒回至1983年,创立伊始的深圳经济特区,百业待兴,急需各类人才。据当时的初步预测,到1987年全市各类专门人才就需要8500人,而1982年底时,深圳市只有中专以上的专业人员3200人。而彼时,“孔雀东南飞”更多的是深圳北上各省“挖别人的墙脚”,吸纳各类人才,人才大规模、主动地向深圳流动还并未开始。

北望英才,求之若渴。建设一所深圳自己的大学,成为了特区早期的一大梦想。深圳大学应运而生。

过去的深大

今天的深大

“当年市委市政府领导曾发出‘卖掉裤子也要把深圳大学建起来’的豪迈誓言。1983年深圳拿出当年财政的一半大约5000万元一次性投入用来建设深大。”深大校长李清泉介绍。

当年创建、当年招生、当年开学,深大创造了高等教育史上的“深圳速度”。据1983年11月16日南方日报报道,当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创建深大,9月下旬,该校便正式成立并开学上课。

但那时深大校园还没建起来。教职员的办公楼和学生宿舍,借用的是当时宝安县的县委大院,而学生上课是在电大的教室。所以当年的成立大会和开学典礼,还要在附近的深圳戏院举办。当年,首批212名来自国内和香港的新生,按他们的志愿分配在建筑、英语、法律、金融、工业经济管理和商业经济管理等6个专业学习。

作为特区创办的第一所大学,深大得到了国内著名高校的援助,其中,北大援建中文、外语类学科,清华援建电子、建筑类学科,人大援建经济、法律类学科,一大批知名学者云集深大。

例如勤工俭学制度,是深大在1984年推出的。改革原因是“不能把‘大锅饭’培养出来的学生送给社会,要在读书时就把‘大锅饭’打破。学校不发助学金,只设奖学金,组织学生勤工俭学,既解决学生的吃饭问题,更借此教育培养学生。”

据1985年的相关报道记载,当时深大参加勤工俭学的本科生将近80%,半工半读生达100%。去“深大一条街”走走,会发现商店、咖啡厅、餐厅、书亭、文化室、桌球室、保健中心等服务设施,一应俱全,且都是学生勤工俭学自办。而且学生还承包了学校的招待所、洗衣厂等。勤工俭学制度也催生了第一批深大投身商海的创业先锋。

马化腾、李书福、张劲、史玉柱、周海江等一大批知名企业家和大批活跃的创业者从这里走出 。“创新创业”是时至今日深大仍坚持的人才培养特色。

20世纪90年代,高速发展的深圳越来越意识到,大学、科研机构缺少、高端人才缺乏对城市发展的制约性。

1993年,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建立。该校创校校长俞仲文曾回忆,当年筹办该校时,有部门曾提出将其作为一个独立部分并入深大,理由是没必要再多花钱办一所职业学院,“深圳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普通的大学生,也需要其他多种规格、多种层次的技术人才。”最终,深圳顶住舆论压力成立深职院,这也是国内最早独立举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院校之一。

仅有的两所大学仍远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深圳对于人才的需求,但筹建一所全新本地大学并迅速办成名校,难度极大。

时任深圳大学城管理办公室相关负责人曾表示,大学城成立之初,深圳市委市政府交代了三个任务,首先要完成引进国内外名校来深办学;其次要让这批引进名校能解决深圳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与滞后的高等教育发展之间的矛盾,提升城市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城市发展后劲;再者也是最关键的任务,就是要让这批引进名校真正地在深圳落地生根,成为与本部并驾齐驱,共谋发展的独立校区。

如今,这些“任务”已初步实现。2014年5月,深圳市政府与哈工大签署新的合作办学协议,在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基础上,合作共建本硕博教育体系完备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并于2016年首次开启本科招生;2016年8月,深圳市政府与北京大学签署备忘录,决定以北大深圳研究生院为基础,深化合作,共建北大深圳校区;同年11月,深圳市政府与清华大学签署协议,在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的基础上共建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并于2019年3月29日揭牌。

目前,深圳大学城全日制研究生近万人,成为深圳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和产学研结合的重要平台。

高等教育对一座城市,尤其像深圳这样的创新之城,其意义不言而喻。高校数量少、办学层次低、创新人才培养不足、和城市发展定位严重不匹配……作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的深圳,其高等教育一度广受诟病。

为了“弯道超车”,近10年来,深圳除了独立建设南方科技大学、深圳技术大学等院校外,还通过合作办学的方式,建设了一批高水平大学,如与香港中文大学合作的港中大(深圳)已经培养出毕业生,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合办的哈工大(深圳),与北京理工大学、莫斯科大学合办的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与中山大学合作的中山大学·深圳等,都已经开始招生。

另一条路径则是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共建特色学院,特色学院多以专业化、开放式、国际化为方向,按照“教育+科技+产业”模式举办。比如2014年,深圳市、清华大学和加州伯克利大学合作创办的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TBSI),就紧密结合深圳发展需要,整合清华大学、加州伯克利大学的优质科研和教育资源,并邀请工业界导师加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再如,深圳还与美国顶尖理工学院——佐治亚理工学院以及天津大学合作,共建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等。

“深圳近年来坚持自办与引进相结合,在办学用地、经费等方面给予大力保障,并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探索了一条具有深圳特色的地方高等教育创新、特色发展的新路,创造了高等教育发展的深圳速度。”深圳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伴随着一批新高校建设,高等教育办学质量也在快速提升。

深圳高校正成为引才“磁盘”,吸引一批高水平专家学者来到深圳。仅从深圳高校全职两院院士这一指标来看,深圳就从2010年的4人增至目前的28人,引才力度可见一斑。

“与国内外高等教育发达城市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深圳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曾在一场论坛中尖锐指出,深圳高等教育面临整体规模仍然偏小、规模效益尚未发挥;人才培养层次偏低;科研综合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还未有市属本科层次高校进入“双一流”等问题。

目前深圳已启动筹建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海洋大学、创新创意设计学院、音乐学院、深圳师范大学等新高校。据测算,“十三五”期间深圳高等教育投入将超过650亿元,为深圳高校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策划】甘雪明 曲广宁 丰雷

【统筹】张玮

【撰文】孙颖

【摄影】朱洪波等

【编辑】孙梦圆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上一篇:他26岁博士毕业,28岁成教授,37岁成985副校长:读书改变了人生
下一篇:经调整净利增长近五成,新高教(02001)踏上价值回归之路

最近更新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