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岁女博士的临终感悟,值得所有人深思,特别是教师!

栏目:高等教育  时间:2020-12-24
手机版

有一句名言:“人把自己置于忙碌之中,有一种麻木的充实,但丧失了真实。”在笔者看来,人们丧失得比这更多,甚至是最起码的健康与亲情。神经如果绷得太紧,就会有“断裂”的危险,当自己终于卧于病榻之上时,却早已追悔莫及。

这是复旦女博士于娟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录。

逐渐失衡的忙碌生活

在于娟短暂的人生中,可以说“忙碌”就是她一生最明显的标签。她年少有为,拥有着在大众眼里十分亮眼的履历:海归、复旦大学博士及本校优秀教师。在传统的价值评判标准之下,她就是大众眼中典型的“优等生”“优秀白领”。

然而,很难想象这些成就的背后是身体的透支,在她高等教育路上求学的十年里,她几乎都是通宵达旦,很少在12点以前上床睡觉。

? ? 她会伏在案上奋笔疾书、考取各种证书、考研究生,再到打保龄球、蹦迪、K歌,她从来不会将自己置于悠闲之中,而是把自己的日程一一塞满。

即使在结婚之后,她也不断地为评职称和备课而夙兴夜寐,很少能抽出时间陪伴自己的家人,干自己想干的事情。

在我们眼里,于娟一直将自己置于无穷无尽的压力之下高歌猛进,我们有的人会自然而然地将“进取”“刻苦”“充实”“自律”等正面标签贴在她的身上。

确实,她的生活真的被很多事情填得非常满,但是这种塞满的状态真的是“充实”而不是“阻滞”吗?在她透支身体换取事业有成的背后,也有危机在悄悄逼近她。

32岁的于娟,被确诊时已经是乳腺癌晚期,并且只剩下一年半的时间。

?得知病情后的她,虽然痛心与悲伤自己的生命即将终结,但是她并没有荒废最后的时日,而是把自己生病之后的生命感悟集结成为文字,写成了一本书——《此生未完成》,以自己在人生旅途中的得与失,带给无数人启发与启示。

当生命走向终结,于娟一直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人为什么活着?

她在书中说:“我曾为了一个不知道是不是自己人生目标的事情拼了命地向前跑去,完全像个傻子。在得了病之后我才知道,相对于名利双收的短暂快活,一个人更应该将自己的人生快乐,建立在长久的人生目标之上。在这个世界上,名利权位,没有任何一样是不辛苦的,但是到了生命尽头,却是没有一样可以带到另外一个世界的。”

“活着就是王道,如是记之。”

在生死交接之际,她由衷感悟到:当你的性命即将终结时,你才会发现,以往生命中所有的加班、熬夜、不好好吃饭、不注重健康睡眠、不排除心理负担等,最终都是浮云。

最让她痛心的则是这三种:对自己年迈的父母,将遭遇晚年丧子的悲恸,白发人送黑发人;对于丈夫,将面临中年丧妻的痛苦;对于孩子,则将不得不面对幼年丧母的悲伤现实。

于娟说我可以走得很轻松无知无觉,可我的父母、丈夫还有孩子,却会在这些痛苦中度过一生,所以我是多么想活下去啊!

但是无论多么后悔,病魔并没有放开它的双手,最终于娟溘然长逝。

此生未完成,让人读来无比遗憾。

环顾四周,我们会发现,像于娟一样活得很拼命,为了房子车子各种名誉地位争分夺秒的筹谋者,多如过江之鲫。而于娟,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选择把自己化作永恒,以此来警醒世人,不要再重蹈她的覆辙。

上一篇:她一生只演了一部剧,却火了32年,如今已成身价上亿女总裁!
下一篇:国内“十大高教城”是哪些?

最近更新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