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松家族代代高学历,但他最崇拜表外婆颜一烟,颜一烟有多厉害

栏目:学历教育  时间:2020-12-30
手机版

大家好欢迎观看我们的文章
高晓松早年考入清华大学时,曾坦言,他是他们家学历最低的,硕士在他们家等同文盲。
他这话放到现在,就是教材书式的“凡尔赛文学”。可在那个时候,却可以把一众有志青年气得要吐血。由于高晓松有个诨号叫“矮大紧”,所以有人就喊他“硕士文盲矮大紧”。
高晓松的确有资格傲娇。他家人丁虽不兴旺,但代代都有科学家或博士,这才是典型的高知家庭。
不过,高晓松不一样,他走的是文艺路线,他的身份包括音乐人、词曲创作者、制作人、导演和脱口秀节目主持人。用他的话说,他之所以会走上这条路,其实是受到家族里一位长辈的影响。
这位长辈,就是高晓松的表外婆颜一烟。
说起颜一烟,很多人可能并不了解她。但要说到电影《中华女儿》,想必不少人应该看过这部经典之作,而该剧正是出于颜一烟之手。
颜一烟原名颜毓芳,她的出身非常高贵。她是满洲正黄旗人,祖上一直在朝廷为官,是世袭的骑都尉。
经过数代人的努力,到祖父成世时,已经是正一品顶戴。而父亲又是世袭的贵族,因此出生王府的颜毓芳,从生下来就是尊贵无比的“毓芳格格”。
颜毓芳出生于1912年,正是清王朝宣布退位的时候。但因为北洋政府和清朝皇室签有《清皇室优待条例》,所以清王朝的小朝廷和皇帝的尊号依然保留。而像颜毓芳家这种王爷府里该有的待遇,也就并没有因为城头变幻了大王旗,而有什么损失。
所以,颜毓芳从小就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出入虽然没有轿子了,但都改了小汽车。可以说王府里的生活依旧奢华排场,甚至就连颜毓芳这么个小人儿,也配了两个专门伺候她的“妈妈”。
不过,贵为格格的颜毓芳在王府中却备受歧视。甚至在她还未出生前,她的祖母就咬牙切齿地骂还在母腹中的她是“扫帚星”。待她出生后,祖母干脆就没喊过她的名字,直接叫她“盐丁儿”(北京方言,嫌透了的意思)。
那么,其祖母为何这么不待见颜毓芳呢?
原来,颜毓芳的母亲陆海笙,虽然是封疆大吏陆钟琦的千金。但是她的哥哥陆光锡却和孙中山交往很深,并且还早早加入了同盟会。尽管陆光锡早在太原起义时,便和到太原上任的父亲被革命党乱枪打死。但是颜毓芳的祖母,还是把清王朝灭亡的仇恨,宣泄到了她和她的母亲身上。时常恨恨地骂她们娘儿俩,说她们娘家出了乱党,怎么还有脸呆在这个家里。
祖母是王府里的“老佛爷”,谁也不敢忤逆她。再说陆海笙并得不丈夫宠爱,她在王府里受了夹板气。丈夫从来是看不见的,因为丈夫总是和姨太太们吃喝玩乐,很少会看她一眼,这就连带着,颜毓芳也被忽视掉了。
本该天真烂漫得长辈疼爱的年纪,却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已经让颜毓芳的童年失去了七彩的颜色了。可是她身边的“妇差”却时时要给她立规矩,比如要求她“笑不露齿”,因为没有哪个大家闺秀会咧嘴傻笑;还比如不许托腮,因为“托腮遭灾”;更不许踢腿,因为从没有哪个格格把腿伸得太远,那没有格格的样……总之,她的言行举止都受到了极严格的约束,这让本不快乐的她,愈发只能活得像个小木偶一般。她的内心,对这一切都厌恶极了。
在封建王朝,王府里的孩子是不抛头露面到外面读书的,一般都在家里设有家塾。哪怕到了民国,已经开设了不少学校,但颜家很瞧不上那种学校,认为那样子会把孩子教坏。所以依然在家里设了3个书房,分别用来教国学、算术和英语。
按说家塾里读书,孩子们都可以读。可是颜毓芳的祖母是个老封建,她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所以在众人的劝说下,她好不容易才通融让颜毓芳跟着其他子弟学国学,但算术和英语断是不允许她学了。
无奈,颜毓芳在教师教授英语和算术的时候,就只能趴在窗台外听老师讲课。
这段经历,给颜毓芳留下了极为深刻和不愉快的印象。后来她在《我的童年》里就写道:“假如我有过童年,那么,她便是一朵未曾开过的花。随她是玫瑰也好,蔷薇也好,郊外的野丁香也好……总之,我明明白白地知道,在她还没有开开时,便已经凋谢了。”
然而不幸的生活还在继续。
1919年,颜毓芳的母亲在承受了数年的白眼和辱骂后,抑郁成疾,不久便病逝了。又过了两年,最不喜欢颜毓芳的祖母也撒手人寰了。
父亲是满清遗少,又有好出身。尽管在民国,这出身不再像从前那么吃香了,但仍有不少人愿意把女儿嫁给他做填房。所以父亲很快就给颜毓芳找了个继母。
继母可是了不得的人,她不仅是溥仪的族姐,还是段祺瑞的干女儿。此外她还进过洋学堂,受过新思想教育。但是继母却顶看重自己的地位,特别是在生了一男二女后,她更是对颜毓芳及她的哥哥颜毓衡百般刁难。颜毓衡身为家中长男,又从出生就享受俸禄,因此一直是家里的宠儿。所以继母对他倒是不敢太放肆,这样一来,颜毓芳就得受到双倍欺负了。
颜毓衡被送到学校读书的时候,颜毓芳也想读书。但继母说,你要考就考五年级,考不上就在家里干活。颜毓芳为了能得到读书的机会,于是在家里拼命用功。居然在她11岁的时候,考上了北师大附属小学五年级,随后又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被保送到北师大附属中学。
但颜毓芳的优秀依旧不被家人看重。在她16岁的时候,她的父亲和继母在迁居沈阳的时候,只带走了颜毓衡,却把她留在了北京。
那时,家里的境况已大不如前,颜毓芳又没有经济来源,为了能继续读书,她只得转到不收学费的北京温泉妇女中读书。但吃喝用度的问题怎么解决呢?颜毓芳无奈之下,开始创作,以发表文章赚取稿费来维系生活。
自那时起,为和封建家庭作别,她给自己取名——颜一烟。
好在颜一烟有着非常扎实的古文功底,再加上她读书极多,又受新文学影响,因此她清丽脱俗的文笔,很快就在读者中引起了反响,而她也因此在北京文坛崭露头角。
1930年,对读书十分执着的颜一烟,考入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
按说,生活拮据,又无依无靠,颜一烟毕业后本可以做一名教员来养活自己,但是她的求知欲不允许她停顿下来。所以她在毕业后,又考入了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部。
然而,就在颜一烟快要毕业的时候,一直已对中国垂涎三尺的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侵华战争,抗战一触即发。眼看国家危难,颜一烟毅然回国投身于抗日救亡。
当时,国共两党虽然联合抗日,但随着共产党的发展越来越壮大,专权的国民党不顾抗日大局,反而对共产党多有压制。
共产党主张“得民心者得天下”,但蒋中正认为“得士族心者得天下”。所以他不仅拉拢地方财阀和土豪劣绅,而且他还对知识分子也多有青睐。特别是爱国的年轻知识分子,更是得到了他的礼遇。
颜一烟归国后,没有受到蒋中正的蒙蔽。
一是她在武汉抗日救亡的时候,不仅看到了国民党官僚的腐败,以及不顾抗战一败再败,只顾大发国难财的状态。二是周恩来当时也在武汉四处为抗日作演讲,他的演讲对颜一烟影响很大,让她认识到了中国的希望所在,同时也让她萌生了要到延安,去接受革命洗礼的愿望。
当时颜一烟主要通过演出,来宣传抗日救国。为了能创作更多节目,唤醒更多人投身抗日,她开始学习创作剧本。
机缘巧合,颜一烟在抗日救亡活动中,结识了中央长江局秘书长李克农。于是她向李克农表达了她想到延安去的想法。李克农很高兴她有这样的想法,还主动给她写了一封介绍信。
从武汉到延安,一路危险重重,交通也极不便利。但是怀着崇高理想的颜一烟终于克服了种种困难,历时半个多月,抵达了延安。
颜一烟很快就成了延安的名人。原来在革命圣地,她看到了许多令她高兴的景象。那里的人们和蔼可亲,互帮互助,生活上非常朴素。但他们都有着共同的目标,就连毛泽东、周恩来等人也穿的是粗布衣,吃的是高粱饭。
在和谐友爱的环境里,颜一烟的创作灵感,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她迅速就创作了《保卫大武汉》《炸弹》等抗日舞台剧,而这些剧本上演后,便在苏区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其实颜一烟早先在武汉时,就是文艺工作者。她有着丰富的演出经验,所以她不光写剧本,还扮演剧本里的角色。她在话剧《日出》里扮演的“顾八奶奶”不光给观众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多年后,周恩来还对她演过的这个角色赞不绝口。
能写会演,颜一烟通过话剧创作,大大地提高了人们的抗日情绪。连远在重庆的冰心在听说了她的事迹后,还特意给她写信夸赞道:“你以一个封建贵族家庭出身的姑娘,毅然走到革命的最前列,是我敬佩!”
1940年,鲁迅艺术学校建立后。颜一烟由于精通英语,又被调到学校担任艺术指导科教员,兼编译处翻译员。在那一时期,颜一烟又埋头翻译了百万多字的世界著作,比如恩格斯的《哥德论》、高尔基的《饥饿的人们》……
抗战结束后,颜一烟又担任东北文艺工作团的团部委员。此时她开始深入东北农村,不断地以东北农村为背景,创作话剧和短篇小说。
1948年,颜一烟成为东北电影制片厂的编剧。也就是在那时,她创作的《中华女儿》不仅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喜爱,而且还成为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电影。
新中国建立后,创作累累的“红色编剧”颜一烟回到北京,先后在中央电影局创作所和北京电影制片厂担任编剧。她在文艺界的成绩得到了国家和人民的肯定,而她也因此倍感殊荣。
有人也许奇怪,颜一烟为何没有结婚?
其实早在颜一烟在武汉的时候,和她同在上海抗日救亡演剧队的冼星海,曾追求过她。但是当时国家危难,颜一烟更愿意把有限的时间用在抗日救国的事业上,所以她婉言谢绝了冼星海。
后来到了延安,颜一烟把所有的热情都投入到了革命事业上,从那以后,她就和革命事业成了人生伴侣。
要说高晓松的祖父母、父母和妹妹都是做学问的人,为什么高晓松却走向文艺路线发展了呢?其实看看颜一烟,就知道高晓松一定受到了她的影响。
(参考资料:颜一烟著作《盐丁儿》等)
谢谢您的观看

上一篇:2020年底“婴儿潮”失约了?专家鼓励高学历人群生二胎,能实现吗
下一篇:李永乐清北双学历求职接连被拒,到中学当老师活出自我

最近更新学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