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各地如何走出新路子

栏目:义务教育  时间:2020-03-12
手机版

  在经历了重点发展、基本均衡两个阶段后,我国义务教育正向优质均衡阶段迈进,义务教育发展的重点如何由规模转向质量,发展方式如何由提供物质保障、改善办学条件为主的外延式发展逐步转向以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学校管理等为主的内涵式发展?面对这些问题,3个月前在第六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上,来自全国不同地域的教育局长们分享了各自区域教育发展的探索。

  用资源共享推进“人”的均衡

  目前乡村学校、城镇学校和城市学校在校舍和硬件配备上差别已不大,但师资水平的差距依然巨大,对此各地教育部门纷纷出台了有关方案,大学区管理、集团化办学等方式为“人”的均衡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经验。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新区教育局局长王媛在介绍学区化办学、新优质学校集群化发展改革中谈到,新区教育局以地域为划分,形成了6大学区集群,有三大创新:变一对一为多对多、变横向联合为横纵结合的合作模式创新,双走校制、双师课堂的教学模式创新,由学校人变为学区人的管理模式创新。该地以师生互动、课程共建、资源共享、文化互鉴形成了国学集群、俄语集群、阳光体育集群等,在这个新优质学校集群发展过程中以“一群一品”推动“一校一品”,两个双引擎项目达到了提质增速的效果。

  “两年多的时间里我们从组团互助、师资互动、资源互享的1.0版到规章同立、评赛同组、教师同研的2.0版,现在我们已经步入了课程共建、管理共体、多元共治的3.0版。”王媛说。

  对于教师流动问题,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教育局副局长杨波在介绍本区域“人资共享”的经验时指出,完善干部教师交流补充机制面临的问题重点是教师利益固化,难点是收入分配不公,教师荣誉机制缺乏统一的架构。

  针对以上问题,江岸区教育局推行岗位动态管理,实现“能上能下”,消除教师利益固化的“痛点”;突出“三出”原则,改革收入分配机制,突破收入分配不公的“难点”;大力表彰先进,讲好江岸名师故事,来放大“亮点”。“三出”强调出工、出力、出绩,按照这样的原则进行分配。人资共享的关键在于交流,江岸区教育局不断探索立足学区实现共享的交流,强弱结对的定向交流,以科学管理促进交流,通过中小衔接进行跨界交流。该区这几年实现了区内1000多教师的全职交流。

  以改革创新激发“校”之活力

  “鄞州有三百多所学校,很大一部分是农村学校。随着经济发展,涌入鄞州的人很多。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实现对学校的有效评价和考核,通过评价来引领学校优质均衡发展?”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教育局局长王建平说。他认为评价改革能够推动整个区域教育的优质均衡。

  学校评价改革如何进行?鄞州区教育局从三点着手,首先是“分类分层”,把全区所有的中小学、幼儿园分成五大类:优质的城区学校、近郊农村学校、边远农村学校、民办学校、小规模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为主要生源的学校。其次做好“简单考核”。由鄞州区教育局科室科长、直属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对照上级相关要求,对各个学校年初的考核内容进行加、扣分。第三个关键方面是“捆绑考核”。对学校的考核结果就是对校长的考核结果,作为年底给校长发考核奖的一个依据,同时学校考核奖与教师考核奖挂钩。对集团化也进行了捆绑考核,让集团化成为推进教育优质均衡的好办法。

  “学校作为教育的基本单元和重要载体,激活办学活力是影响教育内涵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以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突破口,坚持放活、管住、服务,释放学校自主发展的强大动力,推动区域的优质均衡发展。”山东省潍坊市高新区党委委员、纪委书记杨发君说。

  潍坊高新区依法保障学校办学自主权,实现了“学校的事情学校办、学校能干好的事,政府决不干预”。坚持规划引领,体现政策的连贯与发展的递进,坚持专业引领,常态培训、点对点指导、科研成果引进相结合,坚持评价引领,实施“红线+底线+高线”三线评价机制。为学校自主发展破除障碍,坚持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建立“学校点餐、政府配菜”的新型服务机制。

  为促进区域教育发展,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从内部机构改革着手,将区教研室、教师进修学校、学校卫生保健所、电教馆和教科所五个专业管理机构合并组建成教育发展中心。

  “区教育局负责统筹、制度设计、过程监督、意见收集等,区教育发展中心负责贯彻实施、过程管理,并提供专业分析或评估报告供教育局参考。教育局通过加强整个制度设计和资源配置指引,确保学校的整个办学方向以及办学情况的保障,教育发展中心通过教研、评价等一些具体的实施方案提升了学校的教育水平。”顺德区教育局局长闵乐萍介绍道。

  以教育信息化促进办学多元提升

  开辟现代化路径,实现教育多元供给,推行开放型教育、智慧型教育、活力型教育是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近年来的探索方向。该区教育局副局长聂林丘介绍道,全区在推行“智慧型”教育中,全面升级区域内的硬件设备设施,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大力发展“互联网+”教育,在江北实验小学、凉水井中学、宜宾市六中等学校推进以信息化为手段的智慧型课堂,让信息化深度融入学校信息化管理。凉水井中学以互联网为基础,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构建无边界、无围墙的学校改革创新案例入选《2017年中国教育蓝皮书》。从2019年秋季开始,该区在10所学校,35个校点开展基于互联网的乡村公益课堂,每周开设音乐、美术、科学课等160多节,3300多名农村孩子受益。

  在区域教育硬件水平有所改善后,重庆市璧山区在内涵发展的路上,将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提高质量的“核心要素”,将生长课堂作为提高质量的“主阵地”,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提高质量的“助推器”,近年来璧山区还承担了全国的信息化工作会。

  重庆市璧山区教育委员会主任张忠谈到:“我们期望通过教育信息化,优化资源建设、应用与共享机制,提升区域教育资源供给服务能力。提高网络学习空间的开通率和使用率,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在网络教学、资源共享、教育管理、综合素质评价等方面的应用。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教学中的深度应用,增强和改善教育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优化教育管理与服务,深化教育大数据应用,提升现代教育治理能力。”

  来源:教师报2020年3月11日,作者:唐李佩 刘昕。

上一篇:江苏2020年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入学工作政策解读来了
下一篇:江苏2020年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入学政策!

最近更新义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