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于表达自己,美国从幼儿园就开始教了!

栏目:幼儿教育  时间:2020-02-06
手机版

  “我的孩子在外不声不响,遇到事情了只敢一个人生闷气。”

  妈妈群里有位妈妈的留言,让我很是感慨。

  这位妈妈说,孩子每天从幼儿园回家都闷闷不乐的,而原因多种多样,有时候是自己的玩具被其他人抢走了,有时候是玩的时候被别的孩子插了队,有时候是做游戏时总轮不到她……

  问起为什么不跟老师说,小朋友怯怯地说不敢。而老师听说此事后却大为吃惊,因为在她的印象中,这个孩子在幼儿园非常懂事乖巧,一向让人省心,也从来没有流露过任何负面的情绪。

  

  听了这位妈妈的述说,我不禁百感交集。

  一个五六岁的孩子,应该是最最率性天真的年纪,为什么在幼儿园和家里的表现反差那么大?

  为什么明明心里不舒服,却要把满腔的不痛快放在心里,直到回家才敢表达?

  可能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总会教育孩子要听话,在集体中要讲究和谐,不要叛逆出格。于是这也导致了很多孩子养成了“老好人”的性格,温顺好说话、遇事一味妥协,不敢坦然表达自己的想法,甚至很多在成年后也是如此。

  但实际上,勇于表达自己,是一项最基本的社交能力,也是能让孩子受益终生的品质。我们的孩子,应该有为自己发声的能力和勇气。

  01

  在美国,人们相当注重表达。姑且不说每一届的总统都是靠辩论“辩”出的,那些候选人必须在公众面前不遗余力地展现自己的观点,只有过了民众这一关才能拿到选票;而且哪怕是很小的孩子,都个个能说会道,并且相当自信。

  可以说,这种“表达”文化,早已经深入每个美国人的骨髓,孩子也不例外。

  

  在美国,幼儿教育中有一门必修课程,叫做Social Skills(社交教育),每个孩子在上了幼儿园之后就会接触到。

  这门课里专门有一个知识点,叫做Being Assertive,指的就是如何培养孩子自信坚定地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If you don’t speak up for yourself, who else will?”

  这个问题,欧美的孩子打小就会被问起。在西方国家的理念中,敢为自己发声,才是谋求更多权益的基础。而对小朋友来说,他们同样是独立的个体,更需要鼓励和尊重他们亮出自己的态度。

  

  02

  一个敢于表达的孩子到底有多爽?看看最近火遍全国的《奇葩说》人气王詹青云就知道。

  每一次在台上,她都能旁征博引、出口成章,如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她的台风也深受观众喜爱,举止从容得体、性格亲和开朗,骨子里永远散发着魅力。

  她是本期最有希望拿下BB King的辩手之一,犹如一道闪耀的光芒,照亮了整个舞台。而她从小到大,也一直是一个充满想法、敢于表达的人。

  初中时,她就早恋了。面对异议,她却有自己的想法:“美好的感情不能等,我们在每一个年纪,都应该尽量去享受生活。而且恋爱其实可以成为一种正能量,这完全取决于你怎么让你的爱情和学习相处。”

  读大学时,她高调地挑战过学生权威。由于不习惯大家在学生会必须穿西装,她于是特意跟两个朋友以很随意的装扮表演了一个小品,公开跟前学生会主席叫板。

  

  读博期间,由于发现自己心目中的政治学跟现实有落差,于是“任性”地选择了肄业,并且贷款百万前往哈佛攻读法学博士,最终成就了她熠熠闪光的现在。

  面对偏见,没有默默忍受;面对世俗眼光,没有妥协认命。无论是在辩论的舞台上,还是在平日的生活中,詹青云始终勇敢地做着自己,而表达则是她证明的最有力武器。

  有自己的想法,才能拥有丰盈的灵魂;能够勇敢表达,才会收获别人的尊重。难怪好多人都说,养女当如詹青云。这个宝藏女孩,有才有趣又有勇气,向人们诠释了什么是表达的顶级魅力。

  

  03

  那么,应该如何锻炼孩子用于表达自己的这项能力呢?有这样几点体会想跟大家分享。

  1. 引导孩子拥有自己的想法

  从姐姐和弟弟很小的时候起,我就鼓励他们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而做法其实很简单,就是尽量放手让他们自己体验、并将观点说出来。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孩子年幼时,会经历一个“自我意识敏感期”,将自己全部的热情和注意力都集中在自我的建构中。在这个时期,孩子通过自主探索来不断获得知识、完善自我构建,并形成自己的认知与主张。

  

  所以,家长不妨从日常小事做起,让孩子在亲身经历中获得成长。比如,每天的衣服、鞋子选择哪种款式;亲子活动是想讲故事还是做游戏……这些都可以征求孩子的意见,让他们自己来作主。

  与此同时,一些重大的新闻事件,同样可以邀请孩子参与进来,发表意见。

  你知道吗,在美国,类似总统选举这样的大事,看起来离孩子非常遥远,但实际上每个孩子都很清楚,甚至有些小朋友还能头头是道地告诉你,自己会选哪一个候选人、不喜欢哪一个候选人、理由是什么。

  我们要让孩子知道,他们也是社会公共决策参与的一份子,他们的看法同样很重要。无论大事小事,他们都有权利发出自己的声音。

  值得一提的是,尊重孩子意见不等同于百依百顺的放纵,一切都得在规矩和底线之上进行。当孩子的想法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时,家长需要果断干预。

  比如,寒冷的冬季,孩子却向我们表达“想穿短袖”时;夜已深,孩子却告诉我们“还想看动画片”时;明明不安全,孩子却依然想玩一些危险的游戏时……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一边倒地支持,还是得做好引导与把控。

  

  2. 赋予孩子说“不”的勇气

  记得今年暑假,我带两个孩子搭乘梦想号邮轮去巴哈马的时候,在邮轮的儿童俱乐部曾经发生过一段小插曲。

  当时,弟弟正在游戏区玩迪士尼公仔,一个外国小朋友冲上来,直接就要去抢他手里的玩具。

  “No!”当时弟弟的反应让我刮目相看。面对个子比他高一个头的陌生男孩,弟弟勇敢地把玩具护在怀里,拒绝了对方。

  

  那一刻,我其实挺欣慰的,眼前的弟弟也瞬间变得特别高大帅气(哈哈~)。虽然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一个乐于分享、关心他人的孩子更受欢迎,但这不代表必须要牺牲自己的利益。

  当孩子遇到了一些让自己心里不愉快、感到不舒服的事情时,真的无需逆来顺受。当然,我们也不提倡用一些手段或伎俩来报复。其实,最好的姿态就是be assertive,坚定自信地说出自己的拒绝。

  

  因为,只有顺应自己的内心,尊重自己的感受,赋予自己说“不”的权利,才是对友善的真正注解。

  3. 教会孩子合适的表达方式

  当孩子内心有了想法,如何通过语言明确地表达出来,从而让对方明白并接受?这其实考验的是沟通能力、语言组织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多项能力。

  在这里,推荐这样几个标准句式:

  When/Where/Who/How(什么时候,在哪里,谁,发生了什么事)——陈述客观事实;

  I feel(我觉得)——如实表达感受;

  Because(因为)——理智表明理由;

  I would like(我希望)——亮出自己的诉求。

  

  思路清晰,有理有据,底气十足。这样的孩子,一开口就赢了。

  与此同时,良好的仪态也是增加气场的“必杀技”哦。我们不妨教给孩子,在与人沟通的时候,身板要挺直、目光不要躲闪、态度温和但坚定。不卑不亢的姿态,能让人气场全开,hold住社交场。

  

  04

  当我们说一个孩子听话、乖巧、温顺的时候,到底好还是不好?

  这个问题,我曾想过很多次,而每一次,我都有一个坚定的答案——不好。

  我们应该让孩子明白,他们可以不太乖,也可以不那么听话。无论成为怎样的人,最重要的是,他们的声音应该被全世界听到,而不是只能默默埋藏在心里,一个人消化。

  

  美国现代成人教育之父卡耐基曾说:“自信就是要清楚表达自己的立场,并善于表达自己的立场,你不必为自己直言相告感到歉意,你有表达自己意义的权利。”

  唯有表达,才是自己被尊重、接纳和认可的前提;也唯有表达,能让孩子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拥有无惧无畏、向阳奔跑的勇气与力量。

上一篇:疫情期间,家长最需要的幼儿一日生活作息安排,很实用
下一篇:崇左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结合学校转型发展实际深入开展主题教育

最近更新幼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