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哭我就不要你了”,被“吓大”的孩子,后来都怎么样了?

栏目:幼儿教育  时间:2020-02-06
手机版

  

  文 | 维尼妈妈沐滢

  你小时候,曾经被父母吓唬过:“再不听话,我就把你扔掉!再不听话,就让警察叔叔把你抓走”吗?

  很多孩子自嘲是被“吓大”的,但伴随的成长阴影,却也挥之不去。

  被“吓大”的孩子成了父母以后,依旧惯用着曾经父母的方式,以下是我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例子:

  示例1:公交车上,一个3岁左右的小朋友一直在哭,因为她刚和妈妈分别,非常想妈妈。奶奶带着她出门,孩子坐在座位上一边哭一边说想妈妈。

  奶奶先是好声好气地哄,最后不耐烦地说:你再哭,我就把你送幼儿园去了啊!让老师教训你!不带你出来了!

  孩子一听,哭声变得小了些,但是依旧忍不住抽泣,更加念叨着想妈妈。

  这个例子中的奶奶拿幼儿园做“杀手锏”,显然这个孩子对上幼儿园本身就是充满着抵触情绪的。当她听到再哭要被送到幼儿园的时候,瞬间压抑自己的情绪。

  这非但不能缓解孩子和妈妈的分离焦虑,更从侧面给孩子增加了对幼儿园的阴影:我去幼儿园是一种惩罚,幼儿园是不好的地方,只有做错了事才被送去,老师是可怕的。

  那么这个孩子,想在短时间内适应上幼儿园,因奶奶的错误做法而变得难上加难了。

  示例2:在路上走,前边一个2岁左右的小男孩由妈妈和姥姥领着,小男孩因为没有获得想要的玩具而大哭。

  这是两个穿军装的军官路过。

  小男孩抬头看的时候,妈妈立刻说:你看,你再哭!警察叔叔就把你抓走了!

  小男孩立刻噤声停止哭泣。

  

  这两位军人很无奈,在孩子的心里,他们成了“抓小孩”的坏蛋。

  家长这样的恐吓不仅起不到教育孩子的作用,还歪曲了事实,歪曲了最起码的安全教育:军人、警察,是孩子在遇到危险的时候最应当去寻求帮助的人,他们只抓坏人,守护孩子的安全,而不是抓小孩的坏人!

  示例3:在医院里,我带女儿去打针。排在前边的孩子因为害怕打针而哭泣。

  这时候他的爸爸说:一点都不疼,你哭什么哭,再哭,针就会扎进肉里再也拔不出来了!你不许哭,男子汉坚强点!

  孩子一听针会扎进肉里拔不出来了,紧张地哭得更大声。

  最后,由爸爸和医生生硬地按住打了一针,孩子因为紧张和恐惧大哭了半个多小时。当他听医生说5岁的时候再过来打一针的时候,大喊着:我不要到5岁!

  这位爸爸以旁观者冷嘲热讽的方式“教育”孩子,并且用恐吓的方式试图让孩子保持安静,但适得其反。打针之前没有任何的心里疏导、打提前量,面对孩子的恐惧和疼痛又没有任何共情,疏导孩子的情绪,甚至用孩子更恐惧的方式,想必,孩子对打针的恐惧更深了吧!

  示例4:这是我的反面例子。

  楼下邻居的狗在看到陌生人的时候会狂吠,半夜也不消停。

  女儿晚上不肯睡觉,我在哄她睡觉的时候说:你再不睡觉,大狗就上来咬你了。

  女儿害怕地把头蒙进被子,不一会儿又探出头来说:大狗上来了吗?

  我吓唬她:马上上来了。

  一次两次,女儿还能被吓唬住,可事实是大狗从来没有上来咬她,我的恐吓也丧失了威力。

  再如法炮制,女儿也不会睡觉了。我说:你再不睡觉,我就把你扔出去,大狼狗咬你了啊!女儿竟然笑嘻嘻地说:妈妈你不会的。

  

  当我看到了一期《奇葩说》里,辩手傅首尔讲到,她小时候和妈妈住在米仓里,米仓里有老鼠,她每晚睡觉前很害怕,傅首尔的妈妈安慰她说:老鼠会在夜里,给乖乖睡觉的小孩送来颗水果糖。

  傅首尔果然在第二天早晨,在枕边看到颗水果糖。

  

  这个例子使我受到了很大启发,如果以我以往的逻辑和方式,米仓里有老鼠,我会吓唬孩子“你再不睡觉老鼠就会咬你耳朵了”,可是结果缺会让孩子更加缺乏安全感,也起不到正确引导孩子按时作息的好习惯,但是傅首尔妈妈的教育方式则是安慰、鼓励,给孩子留有美好的期待,反而规范了孩子的良好作息行为。

  于是,等女儿再不愿睡觉的时候,我对她说:每个孩子身旁都会有个送礼物的小精灵,等你乖乖睡着了,小精灵就会送给你喜欢的贴纸,贴在你的手上,你第二天早晨睁开眼睛才能看到。

  女儿最喜欢贴纸,当她得知小精灵会送贴纸给她的时候,她立刻闭上眼睛,不一会儿就睡着了。而我也如约在第二天早晨她还没醒的时候,贴一个贴纸给她。

  过了一段时间,即便我不需要刻意地提醒她"小精灵",她依旧会按时睡觉。

  以上4个例子,围绕着一个关键词“恐吓式教育”,这个方式简单粗暴,家长屡试不爽。

  可是那些被“吓大”的孩子,心里是怎么想的?长大会变成怎么样了呢?

  1、“吓大”的孩子,缺乏安全感

  

  我们最擅长使用的恐吓语句就是:

  你再哭我就不要你了啊!你在这哭吧我走了!

  每每此刻孩子会哭得更大声地追上来,生怕自己真的被妈妈抛弃。

  即便是妈妈从来不曾抛弃孩子,但是在孩子的心中,他必须时刻听话,紧紧跟随着父母,才能不被抛弃。

  这样孩子就更加粘人,这种黏人其实是安全感缺失的一种体现。

  0-3岁是孩子安全感建立的最关键时期,如果在这个阶段的孩子就被埋下了“时刻会被父母抛弃”的心理种子,那么他的潜意识中,会时刻觉得自己被抛弃,不受欢迎,他儿时黏着父母,长大之后黏着恋人,不断重复着儿时和父母的关系。

  我们总会看到有些孩子畏手畏脚,做什么都要看看妈妈的脸色,看看妈妈有没有说话。

  这其实就是父母长期“恐吓”的结果,孩子不敢自己对眼前的情形作以判断,习惯性地求助于操纵他们的父母。

  2、恐吓,不利于对孩子传递正确的观念

  以上文中的4个例子可以看出,父母的恐吓可以说是“不择手段”的。

  那军人、警察叔叔、医护人员、老师来恐吓孩子,试图让孩子听话,则歪曲了这些职业存在的意义,对孩子起到反作用。

  

  我们应当告诉孩子的是:在你最需要帮助的时候,请一定去找穿制服的警察叔叔的帮助,他们不会把你抓走,也不会吓唬你,他们会保护你的安全。

  医生为你打针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你哭闹,也并不是因为你做错了事。而是要帮助你战胜你身体里的病菌,你是坚强的孩子。

  幼儿园是个有小朋友、有新玩具、有好多游戏可以做的地方,幼儿园里的老师会照顾你,教你有趣的知识,带你做游戏。你去幼儿园是因为你长大了,去幼儿园是一种奖励,孩子长大了的奖励。

  

  这些本来能够给孩子带来积极的、帮助的人和事,我们作为父母绝对不能扭曲了孩子对他们的认知!

  3、当孩子识破恐吓,家长的权威将变得毫无意义

  孩子不可用永远长不大。孩子越大,父母会越头疼:越来越不好管了。

  这是因为父母简单粗暴的恐吓无效了。孩子识破了父母的伎俩,发现你又没有任何其他方式可以“降”得住我,这使得父母的权威变得一文不值,再管起孩子来力不从心。

  作为父母,我们该怎么做?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正面教育

  依旧以上文的示例为例。

  孩子的哭闹都是有原因的,父母需要做的是先找出孩子哭闹的原因,并且用“推己及人”的方式与孩子的情绪产生共情,让孩子体会到“妈妈理解我”、“妈妈也是这么感受到的”,再用正面例子引导孩子,梳理情绪,解决问题。

  2、巧妙利用榜样的力量

  孩子在3-5岁阶段,会产生对喜欢的卡通人物形象的崇拜,来积累未来成人时的人格特征。

  不妨去了解孩子崇拜的那些形象,例如奥特曼、孙悟空、超人、小马宝莉,以这些人物做拟人化的榜样。

  例如,当孩子拖拉磨蹭的时候,不妨对他说:你可以和奥特曼比赛哦,看谁先穿好衣服,穿好鞋子走到门旁边来。

  榜样的力量,会增强孩子的内驱力。

  3、家长以身作则

  更为关键的是,我们作为父母以自身的行为做示范,让孩子学习正确的行为和习惯。

  把对于其他职业正确的认知教给孩子。而不是在他们的童年里不停地倾倒可怕的讯息。

  

上一篇:胜利教育管理中心(开发区教育分局)坚决打赢防“疫”战
下一篇:杭州:幼儿混龄教育 大小孩子共同成长

最近更新幼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