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教育”不该被忽略,对于孩子,家长“区别”教育更好

栏目:幼儿教育  时间:2020-02-06
手机版

  不知道你有没有意识到,在中国,最难和孩子说的问题就是出生、死亡以及性。

  中国人很忌讳谈这些,尤其是死亡,这样也就造成了对孩子不会接受到关于死亡的教育,导致很多孩子对于死亡没有最基本的敬畏。

  15岁少女因遭受同学的凌辱选择自尽;

  高三学生因学习压力大选择跳楼;

  20岁女生因不堪生活中的种种压力,选择结束生命;

  ......

  

  生活中这样的事情真的太多太多了,可能在很多孩子的心里,选择死亡是自己抵抗家长的手段,是躲避生活的退路,是报复,是呐喊,但却不存在敬畏。

  在网上看到一个很火的国外视频:一个小男孩心爱的金鱼去世了,他在亲吻金鱼后,进行了告别仪式,决定让金鱼回到大海的回报。当他按下马桶按钮后,看到金鱼消失的那一刻,他终于再也忍不住哭了起来。

  看到这很感动,但或许更应该意识到的是,死亡不可避免,对于死亡的话题不需要避而不谈。

  一位牧师曾说过:只有体验过死亡,才能理解生命赋予我们的意义。

  史铁生说:死亡是一个必将到来的盛大节日,它终将到来,我们无从躲避。

  在《妈妈是超人》第三季中,邓莎和妈妈都画上了老年妆,然后邓莎问大麟子:“你想妈妈变老吗?”大麟子的回答无疑是否定的。

  邓莎又问大麟子:“为什么不想妈妈变老”时,大麟子的一个动作让人泪目,很有触动。

  他一下就瘫坐在地板上说:“那你会埋到土里呀。”

  他用自己的小手捂着难受的哭脸,不能接受妈妈老去的样子。

  

  的确,没有人愿意和自己的亲人,喜欢的人分别,小孩子也是一样。

  也就是因为这样,家长们应该向孩子进行更好的生命教育。

  当一个人缺失生命教育,容易造成孩子走向极端

  在《生死》功课中有这样一句话:死亡教育和性教育同样重要,甚至死亡教育比性教育更加重要。因为不是每个人都有性,但每个人都会有死亡。

  当缺失死亡教育,会让孩子缺少很多

  (1)孩子会变的胆小无助,变的恐惧

  无论是在真正的生活中,还是在影视剧中,有关于死亡的场景,现场的打扮、气氛都非常冰冷,尤其是在影视剧中,经常会伴随电闪雷鸣、狂风暴雨等夜晚,很凝重。

  而在现实生活中,几乎大部分的家长,都会避开与孩子谈死亡,有的家长甚至会为了让孩子安静不胡闹,吓唬孩子,说什么gui啊什么的,让孩子被迫变得安静。

  但在这样环境下,孩子的潜意识中很容易会将死亡与与gui联系在一起,变的无助,变的恐惧与胆小。

  (2)孩子对于生命没有敬畏心

  中美精神病学术会议显示:自杀已经成为中国18岁以下的青少年死亡的第一原因,而且低龄化趋势日渐严重。

  

  比如我本人在初中时,就曾看到过有的同学,因为早恋分手,然后男生在手臂上划伤痕,看到那种触目惊心的自残行为让我很费解。

  还有很多小学生或者中学生合起伙来欺负一个弱势同学,导致被欺负的同学轻生。

  这样的事情有很多很多,无论是轻生的孩子还是欺负人的同学,对于生命都缺乏敬畏之心,漠视生命,让人遗憾。

  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死亡教育,需要父母回答好这些问题:

  1、什么是死?

  这个问题几乎很多家长都会被问及。

  有很多家长面对孩子问的这个问题,可能会和孩子说“死就是睡着了,或者说去另一个世界了......”但这样可能会让孩子想到另一方面,睡着了,那有很多孩子就会变的不敢睡觉,也不想让爸妈爷奶姥姥姥爷睡觉,害怕他们一旦睡着了就死去了。

  面对这个问题,其实家长不必担心,不必想太多,可以直接告诉孩子,死就是再不能睁开眼睛了,再也没有呼吸了,再也不会吃饭喝水了...

  当你这样和孩子形容时,孩子可能会更容易接受,更能理解清楚,也不会因家长的一些隐晦避忌的说法,变的担惊受怕,变的胆小恐惧。

  2、你什么时候死?

  这个问题很多家长都被问到过,面对孩子突然之间问的这样一个问题,众多家长几乎无法面对,会想自己整天累的不像样子照顾你,你还这样说,太伤心了。

  

  但这种想法是大人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想的,在孩子的角度上,他们问出这样的问题并不是像大人想的这样。

  一方面在孩子的心里,死亡就像是玩具没电了一样,只要换个电池或者充个电就会活过来。

  另一方面,孩子其实是对父母亲人的依恋,他们会害怕突然哪一天父母就真的不在了,自己就没有依靠了。

  当然,也是一种好奇,毕竟孩子的好奇心真的让很多大人都无从解答。

  所以当孩子问到这个问题时,家长可以很简单的回答,而且在这个回答中,你需要给孩子安全感。

  比如和孩子说:妈妈还可以活很长很长时间,可以陪着宝宝很久,等到宝宝长大了妈妈还等好久才会死去。当然,除了妈妈,爸爸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也都会像妈妈一样爱着宝宝。

  3、为什么会死呢?

  当孩子问到这个问题时,是家长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的最佳机会。

  “为什么会死”这个问题,当妈妈在为孩子解答时,应告诉孩子无论生与死都是自然规律,就像是四季更替、昼夜更替不断的轮回一样,这样这个世界才更加精彩。

  但死亡并不意味着终结,如果他还以另一种形式上存在,那就不意味着完全死亡。

  

  ?父母在这时,也可以借助动物、植物来给孩子传达,生命的出现与死亡是自然规律。不仅仅是动植物,还有人的生命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就更应该在有限的生命中,去更加努力,去奋斗,去追求更加美好的东西。

  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家长“区别”应对更好

  一、婴幼儿(0-4岁)

  这时的宝宝,对于“死亡”没有概念,而且也很难明白死亡的概念。这时家长可以用一些比喻的形式,用宝宝能够听得懂的方式和孩子解释死亡。

  比如对孩子说,玩具坏了,也就是死了,不能恢复了,就是死了。

  二、4-7岁的孩子

  这时的孩子已经进入幼儿园,有的也即将上一年级,有了一定的社会认知能力。这时父母应该告诉孩子,生命很宝贵,而死亡是一件很危险的事,需要对孩子进行安全意识,让孩子有自我保护,或者规避危险的意识,这是很重要的。

  三、小学阶段的孩子

  这时的孩子随着成长,已经有了一定的独立性,有悲伤有快乐或者更多的情绪。

  这时家长就不需要拐弯抹角的和孩子比喻混过去,对于孩子的问题,应更加科学的解答,并且也要传达孩子用科学的思想看待。

  在休息时间,可以带着孩子去图书馆、博物馆等,让孩子去了解一下出生、长大、死亡的过程,让孩子不要害怕不要恐惧,而更应该平静欣然接受。

  但要注意不能用吓唬的语气和孩子说,以免孩子产生恐惧心理。

  

  孩子对于死亡的态度,无论是恐惧害怕还是游戏不尊重,都会导致孩子对死亡有错误的认知。而且面对不同性格的孩子,进行死亡教育也应该是不同的。

  性格外向

  性格外向的孩子更容易接受,并且从困惑中走出来,这时家长只要实事求是科学的告诉孩子,在这其中需传达给孩子珍惜生命,努力的完善自身的思想。

  性格内向

  性格内向的孩子大多慢热,而且对于很多事情更容易憋在心里,但也就是因为这样,压力会更大。针对这个问题,家长需要适时的主动和孩子说明,要留意他的情绪,然后消除孩子的认知偏差。

  死亡教育其实与知识教育同样重要,只不过很多家长因思想或者其他原因,导致对死亡教育存在偏差思想。

  但只有当孩子理解了死亡是自然规律,以正常心应对死亡,他们会更加积极,而且也不会害怕,会更加豁达开阔。

上一篇:广州市幼儿师范学校今年开设学前教育专业学院
下一篇:历下一幼在2019年济南市幼儿基本体操比赛中夺冠

最近更新幼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