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教育精准扶贫脱贫的经验与困难分析

栏目:学前教育  时间:2020-01-13
手机版

 

 

文/房风文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杨广俊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评估中心助理研究员、博士;熊伟 西藏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西藏是全国唯一省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也是全国贫困发生率最高、贫困程度最深、扶贫成本最高、脱贫难度最大的区域。而且,西藏是少数民族聚集区,以藏族为主体,藏族约占全区人口的九成左右,此外还有汉族、门巴族、珞巴族、回族、纳西族等45个民族。过去5年,西藏减脱贫工作取得有效进展,贫困人口数量由86万下降到33万,贫困发生率由32.33%下降到12.4%。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西藏将教育作为扶贫脱贫的重要举措,纳入“1N”的政策体系,全面实施教育强区战略,不断推进“5个100%”。随着脱贫攻坚的不断深入,西藏脱贫攻坚由面上帮扶为主的阶段,转入了深度贫困地区攻坚阶段,扶贫难度加大,扶贫任务更加艰巨,迫切需要教育在扶贫脱贫上做出更多贡献。

 

 

 

一、西藏教育扶贫脱贫采取的重要举措和成效

 

近年来,西藏把教育摆在扶贫脱贫的重要位置,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力度,保障贫困家庭子女受教育权利,着重提升贫困人口基本素质和脱贫能力。

 

1. 加大建设资金投入,改善民族贫困地区办学条件

 

一是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近几年,西藏着力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学前教学服务网络,重点提高农牧区乡、村幼儿园覆盖面,投入大量资金新建改扩建幼儿园,保障了部分贫困适龄儿童就近就便接受学前教育。二是大力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2014年以来,全面落实“全面改薄”校舍建设,通过实施校舍建设项目,改造学校、新建改扩建校舍,使全区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三是着力改善高中阶段教育办学条件。研究制定了《西藏自治区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实施方案2017-2020年》,落实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基本建设资金9.58亿元,新建改扩建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25所,实施了拉萨那曲第三高级中学、山南市完全中学等重点建设项目。四是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学校配套建设。精准对接易地扶贫搬迁建设规划,优先保障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教育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截至2017年8月,国家和自治区投入学前幼儿园建设资金22.52亿元,新建改扩建1021所幼儿园;投入中小学和寄宿制学校建设资金23.12亿元,新建5所、配套完善411所学校。

 

2. 大力实施免费教育和学生资助,减轻贫困家庭负担

 

自2012年起,西藏实施学前至高中教育阶段含中职教育的15年免费教育政策。同时,自1985年开始实施的义务教育“三包”政策,包吃、包住、包基本学习费用,经过16次调整,已覆盖学前至高中阶段教育所有农牧民子女和城镇困难家庭子女。西藏还根据国家及本区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文件精神,对农牧区义务教育学生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国家试点和地方试点,补助标准为每生每天4元。另外,实施高等教育在校本专科、研究生免费教育和补助政策,对象是区内户籍计划内录入、在区内外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含高职高等学校含民办院校就读、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子女和农村低保家庭子女,免除其在校期间的学费、住宿费、书本费,并补助生活费,资金由自治区、地市、县三级共同承担;对区内计划内录取、在区内外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高等专科学校学习师范及农牧林水地矿类相关专业的本专科生,实施在校期间免除学费、免缴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标准为每生每学年6600元。2018年,西藏落实15年免费教育资金5.09亿元,使62.36万名学生受惠;落实教育“三包”资金2.02亿元,使约56.7万名学生受益;义务教育农牧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资金达3.2亿元,使39.97万名学生受惠。

 

3. 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十二五”以来,西藏职业教育大力建设以高职为引领、中职为重点、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区内办学和区外办学并举、区内外职业教育优势互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全区扶贫开发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持。一是培养大量本地技术技能人才。近5年来,职业院校已累计为全区各行各业输送各类技术技能毕业生近5万人。同时,西藏高校加大紧缺急需人才定向培养,面向农牧区、高寒边远艰苦地区,实施了订单定向免费培养医疗卫生、师范类人才。二是精准开展“两后生”职业教育。从2016年起,面向建档立卡和农村低保贫困家庭中的“两后生”,实施脱贫攻坚中等职业教育专项招生计划,采取灵活学制、中高职连读形式进行培养,促进带技能就业。同时,通过组织专场招聘会、推荐就业等方式,扩大“两后生”就业渠道,主要就业方向为酒店、工厂、旅游景点等基层服务业岗位。三是依托职校开展扶贫培训。2017年全区充分对接市场需求和贫困群众意愿,依托全区中职学校和县级职教中心开展驾驶技术、装载机、挖掘机、民族绘画和手工制作等各类专业培训320期,培训农牧民6万人次。四是实施高校毕业生技能就业创业行动。十八大以来,西藏出台就业创业文件,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设立就业创业专项扶持基金,建成众创空间5个、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3个,首开青年创新创业发展论坛,高校毕业生成为“双创”主体。同时,加快推进科技领军人才创新驱动中心、高原特色农牧业工作站、藏医药产业工作站建设,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

 

4. 大力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储备升学就业基础能力

 

西藏各级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及本区法律法规,坚定不移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确保少数民族学生基本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能够熟练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今后升学和多地就业打下坚实语言技能基础。从2018年秋季起,西藏进一步加强双语课程设置,全区所有小学和初中一、二年级统一使用《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国家统编教材,小学科学使用教育部目录公布教材并将起始年级调整为一年级。此外,西藏还大力推进各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达标评估活动,自2009年全区启动城市语言文字评估工作以来,全区7市地全部通过了国家一、二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达标评估,43个县区通过了国家三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达标评估,2020年将全面完成全区国家三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

 

5. 大力开展教育对口支援,多方助力西藏教育发展

 

1984年,针对西藏教育基础薄弱、人才匮乏的现实,中央作出在内地建西藏学校和办西藏班的决定。近年来,国家协调东部发达地区落实中央部署,加大对口支援力度,教育扶贫援藏资金的持续投入极大地改善了以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为主的办学条件,提升了硬件建设、设施设备、校园绿化等条件,有力促进了西藏教育发展。目前,全国有21个省市127所初中、高中及中职学校开办西藏班,196所高等学校在西藏招生,累计为西藏培养中专以上各类人才4万余人;同时,截至2017年,全国17个省市从基础设施、师资队伍、教育教学等多方面对口支援西藏7个地区,覆盖全区74个县,援助资金达12.74亿元,援建校舍48.57万平方米、实验室50个,捐赠图书资料49万册,援派人员5400人次,囊括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各个阶段,选派800名优秀骨干教师集中援助20所中小学,培训教师和管理干部8300人次,使全区4.39万名学生从中受益。

 

 

 

二、西藏教育扶贫脱贫的主要经验

 

西藏在教育扶贫脱贫中采取了诸多办法,取得了不少经验,为加快脱贫攻坚打下了基础。

 

1. 建立教育扶贫脱贫组织,健全教育扶贫脱贫政策体系

 

为加快推进全区扶贫开发工作,西藏成立了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和脱贫攻坚指挥部,并成立了由教育、发改、财政、人社等自治区7部门组成的教育脱贫组,还专门成立了由厅长任组长的教育系统行业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及教育扶贫办公室。与此同时,西藏加快教育扶贫脱贫政策体系建设,仅近两年就印发了《西藏自治区“十三五”时期教育脱贫攻坚实施方案》、《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控辍保学提高义务教育巩固水平的意见》、《西藏自治区消除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工作专项规划》、《西藏自治区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脱贫实施方案2018-2020年》、《西藏自治区教育系统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实施方案》、《西藏自治区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接受高等教育实施免费教育补助政策管理办法》等系列政策文件,以及各年度教育脱贫攻坚的实施方案,并下发了教育结对帮扶、送教下乡、新生入学“绿色通道”等方面的配套文件,基本形成了“四梁八柱”教育脱贫攻坚政策框架体系。

 

2. 健全经费管理体制,切实管好用好扶贫资金

 

一是健全教育经费管理体制。西藏自身财力弱、财政自给率低且不均衡,全区教育事业发展主要依靠中央转移支付资金。为有效管理教育经费,有力保障全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西藏建立实施了“国家为主、省级统筹、切块管理、预算单列、经费到校、校财局管”的教育经费保障体制,按照“保基本、守底线、抓关键、补短板”的原则,以促进改革创新和质量提升为目标,坚持可持续发展,经费投入始终向贫困、高寒高海拔、艰苦地市县区倾斜。在现有经费保障体制下,全区农牧区幼儿园建设、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基础薄弱县普通高中改造、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教工之家”建设、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教育建设项目得到有力推进。二是多措并举用好扶贫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在强化扶贫资金预算管理、提高资金分配科学性的同时,健全机制措施,做好扶贫资金事中管理工作。全面实施预算执行进度责任制、预算执行进度量化制、承诺制、通报制及项目库管理等制度,建立由上至下的预算执行进度承诺制度,实行契约管理和承诺约束,以及绩效评价结果的反馈与整改、激励与问责制度,将绩效评价结果向社会逐步公开,并作为安排以后年度扶贫资金的重要依据,同时督促各单位及时落实绩效评价整改措施,切实发挥绩效评价对教育脱贫的推动作用。

 

3. 完善师资队伍激励机制,增强乡村教师工作积极性

 

一是完善补助津贴制度。完善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制度,按照《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办公厅、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通知》藏党办发〔2014〕17号规定的“在2016年人均月补助标准达到二类区500元、三类区1000元、四类区1500元”的基础上,适当提高三类区、四类区补助标准。完善教师超课时津贴制度,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超课时津贴参照自治区现行加班费标准执行。建立校长、班主任津贴制度,实行寄宿制学校双岗教师岗位补助。

 

二是增强教师住房和活动场所保障。将教师周转房纳入地方各级住房保障体系统筹解决,并积极推进“教工之家”建设,为教师提供良好的活动场所,力争到2020年乡镇以下学校“教工之家”实现全覆盖。三是完善教师荣誉制度。建立自治区级教师荣誉制度,开展“西藏人民教育家”评选和自治区名教师、名校长、特级教师、骨干教师评选。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加大对在农牧区和艰苦边远地区长期从教、贡献突出的教师的表彰奖励力度,自治区每三年对连续在乡村学校从教20年以上、各地市对连续在乡村学校从教10年以上教师分别给予表彰奖励。设立乡村教师终身成就奖,对连续在乡村学校从教25年教师颁发荣誉证书,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四是组织教研系统下基层。为让更多的贫困孩子享受到更好的义务教育,确保高质量实现“义务教育有保障”的教育扶贫目标任务,全区组织教研系统积极开展“精准扶贫、送教下乡”活动,实现城乡教育资源互动。“送教下乡”活动给基层,尤其是农牧区教师送去了新理念、新方法和宝贵的教学经验。

 

4. 不断健全教育援藏机制,健全教育支援体系

 

一是开启教育人才组团式援藏。在教育部、中组部等部委牵头下,2016年4月正式启动了教育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4所教育部直属高校附属中小学和17个对口援藏省市选派799名教师和管理人员以组团的形式集中支援西藏20所中小学,帮助打造高水平示范学校,同时西藏选派410名中小学骨干教师赴内地挂职培训。二是不断完善东中部职教集团、民办本科高校对口帮扶机制。全区受援中职学校与东中部7个职教集团和13所民办本科高校建立对口帮扶关系,在师资培训、合作办学、学科专业建设、基础能力建设等方面达成多项协议。三是高校对口支援机制不断完善。区外29所高校团队式对口支援全区7所高校,省部共建单位由学校延伸到院系,并启动教育部、国家卫计委和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建西藏大学医学院工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签订西藏藏医学院共建协议。通过东西部对口支援,西藏建立起高等教育团队式、职业教育对口帮扶、基础教育组团式、教育部直属单位对口援助的全方位、多层次、全覆盖的教育支援体系。

 

 

 

三、西藏教育扶贫脱贫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尽管西藏教育扶贫脱贫取得不少成效和经验,但仍面临自然条件、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任务艰巨。

 

1. 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增加了西藏教育扶贫脱贫困难

 

西藏特有的自然、历史、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增加了教育扶贫脱贫的成本和难度,使其成为“三区三州”教育扶贫脱贫最大硬骨头。例如,在贫困落后的那曲市,海拔高,含氧量仅为内地的50%。因高寒缺氧,70%的在职人员工作5年左右,均患有高原性疾病,如高原性心脏病、心肌缺血、肺水肿、长期头痛等,有的年纪轻轻就失去了生命,给当地的教育教学带来极大挑战。当地教育部门希望设立高海拔地区学校供氧工程专项,根据学校办学规模全面建设大、中、小级别的风雨操场和封闭式暖廊。同时,随着那曲市、县两级易地搬迁、生态搬迁等工程的实施以及流动人口逐年增加的实际,大班额问题呈上升趋势,原来按照有关标准修建的幼儿园、小学、中学已不能满足现有的需求,针对这些学校现急需实施扩容改造工程,并需要健全师资队伍、工勤人员,等等。另外,西藏学生和家长受经济、社会等多种因素影响,就业观念比较保守,认为只有在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工作才算就业,而且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意识和能力普遍偏弱,不愿意到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脱贫效果,尤其是在一些贫困县,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突出。

 

2. 完成教育扶贫脱贫目标的资金缺口仍较大

 

一是易地扶贫搬迁配套建设义务教育学校存在资金缺口。随着脱贫攻坚转向深度贫困地区,西藏易地搬迁规模涉及贫困群众多30万人左右,安置点教育配套基础设施项目需求量大,部分少量大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急需新建小学。根据易地扶贫搬迁规划,西藏有700多个集中安置点,已明确规模2000人以上的有23个,4000人以上的有6个,如定日县县城大型搬迁安置点,搬迁规模已经远超西藏一般的乡镇人口规模。现有义务教育学校远不能满足学生就近入学需求,势必新建学校确保搬迁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同时,作为“两不愁、三保障”之一的义务教育与全国其他贫困地区存在类似问题,历史欠账较多,很难达到统一发展水平,保障任务很重。二是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存在资金缺口。一方面,西藏的高中阶段教育普及基础薄弱,普及程度低,资源极度短缺,办学条件差,校舍缺口大。例如,那曲市目前只有4所普通高中,高中阶段入学率很低,急需再新建一所普通高中;另一方面,到2020年西藏中职在校生将达到5万人左右,增加2.7万人,相应地需要增加校舍,在西藏地方财政收入很少且支出压力巨大的情况下,急需多方支持。三是贫困学生资助工作需加强。一方面,各级学生资助管理机构不健全,基层学生资助工作大部分分散在各级教育局就业、基教、职教、财务、基金会等多个部门,未实现学生资助工作的归口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资助政策的贯彻落实和资助工作的有序开展。另一方面,资助育人水平有待提升,部分学生资助管理部门对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和研究不够深入,开展资助育人活动的方式方法不够创新,全面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长效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

 

3.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程度有待提升

 

一是学前教育阶段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程度仍旧偏低。由于全区学前教育起步晚,幼儿园园舍、师资缺口较大,导致学前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程度不高,学前儿童对国家通用语言掌握的水平比较低。二是部分偏远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推广难。在部分偏远农牧区,部分小学除了语文课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授课外,其余学科仍用藏语授课。三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环境支撑较弱。在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过程中,全区有效教学师资供给不足,精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民族语言的教师存在结构性短缺,并且相关教育教学技术手段传统,教辅资料和数字化教学优质资源短缺,开发能力不足。

 

4. 教育信息化建设有待加强

 

西藏各级政府和学校对教育信息化、远程教育在推进教育精准扶贫脱贫中能够起到的作用认识有待提升,全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资源不足、应用不够广泛,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理念不强。深度贫困县优质教育资源紧缺,部分学校信息化设备及资源匮乏,“三通两平台”等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和校园网络建设进度缓慢,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使用率低,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远程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还需要中央大力支持和资金倾斜。

 

5. 对口援助力度仍需加大

 

尽管对口援藏工作取得诸多成绩,但对口援助的项目和资金力度还需加大,工程建设进度需进一步提升。同时,援藏教师数量不能满足需求。如在阿里地区普兰县教育系统仅有一名援藏干部,对于全县教育事业的帮扶无异于杯水车薪,而通过人才引进计划每年输送的援藏人才也十分稀缺,不能满足全县教育教学工作的需求。另外,对口支援省市对西藏职业教育扶贫投入力度较小,职教集团和民办高校对口支援项目援藏力度呈下降趋势。《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2016-2020》工作存在启动时间长、落实不到位的问题。

 

 

 

四、继续推进西藏教育扶贫脱贫工作的对策建议

 

为推进教育扶贫脱贫,西藏需要针对当前困难和问题,多方协同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强改革创新,提升扶贫脱贫效能。

 

一充分认识西藏教育扶贫脱贫在国家政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作为全国唯一省级和面积最大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西藏面临打赢扶贫攻坚战,与全国人民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西藏教育扶贫脱贫既作为手段,又作为内容,对助力全区完成2020年脱贫奔小康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西藏教育扶贫脱贫是脱教育之贫、提升教育发展质量与依靠教育扶贫拔掉穷根、确保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措施,也是关系反分裂斗争、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和区域稳定的关键之举,集民生、经济、政治问题于一体,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决定性作用。要从国家战略和地方全局的高度,进一步提高西藏教育扶贫脱贫认识,加大投入和倾斜,深入扎实地推进工作。

 

二进一步加强中央政策和资金倾斜,有效发挥体制机制优势

 

应充分考虑西藏的地域特征、人口特征和经济社会发展特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加强政策倾斜,根据“一地一政策”的原则,建立符合西藏全域特点的个性化教育扶贫脱贫政策,以更加特殊的政策扶持,形成强有力政策保障。进一步完善中央与藏区、区级与地方县区的财政分担机制,降低西藏边境、高海拔等贫困落后地区的助学金配套资金、免学费补助等财政份额。进行2020年教育扶贫脱贫目标阶段性测算,摸清西藏脱贫任务工作进展和项目建设底数,多渠道解决硬件、软件建设资金缺口。重点加强西藏扶贫攻坚教育项目倾斜,加大对跨县区易地扶贫搬迁、跨地市风湿性患者搬迁、高海拔搬迁、生态搬迁等的配套教育项目扶持,加大边境移民教育的扶持,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县验收通过的后续资金。加强扶贫资助对象的跟踪管理,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活、学龄人口就学和资助进行动态跟踪,确保扶贫与资助见成效。

 

三着力解决各级各类教育教学短板,切实解决教育资源缺口和教学质量

 

推动分类建立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进一步提高学校公用经费,逐步提高中职生免学费标准,稳步提高贫困生“三包”经费,保障维持学校正常运转的工勤人员经费,优先加大边境地区、高海拔地区学校的经费支持。进一步加强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关爱与管理,推动部分县区尽快落实特殊教育建设规划,建立专门的特殊教育机构。加快学前教育建设,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成立专门的学前教育机构,全面推行学前三年教育,着力推进乡村幼儿园建设。着力加强贫困县教育扶持,加快推进薄弱县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大力提升高中阶段办学质量,减少“大班额”现象。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办学积极性,扶持公益性教育机构,有效弥补各地办学和学位短板。以“扶贫先扶智,扶智先扶志”的理念为指导,持续开展对农牧区家庭的思想教育、政策宣传工作,转变家长、学生教育和就业观念,促进多层次、多渠道就业创业。

 

四加快解决教师队伍突出问题,建设一支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队伍

 

进一步核算教师编制、数量、结构,按需求增加教师编制,补充补足教师数量,统筹考量固边守边地区村级教学点和班额需要核定教师和工勤人员,不能简单撤并。建立职业教育兼职教师制度,提升专业技能人才、能工巧匠聘用经费标准,做好教学辅助人员预算安排。进一步出台鼓励优秀教育人才到西藏地区支教的更多优惠政策,引进优秀人才,用好现有人才,培养造就优秀拔尖人才。进一步提升各族教师待遇,特别是大幅提高边境、高海拔、较少民族地区教师待遇,给予优秀人才安心从教、终身从教的特殊、优惠薪资福利和荣誉政策,在教职工职称晋级上向乡镇教学点倾斜,适当放宽申报条件。完善基层教师流转制度,实行“定编定时不定人”的思路,提高每批次教职工在基层教学点稳定工作年限。按照“统筹规划、分级实施、学用结合、注重实效”的原则,加大国家、自治区、区县级师资培训与交流力度,采取网络、远程培训方式,增加中小学教师受教育的渠道,确保辐射边境及边远县以下。大力培养紧缺学科教师和学前教育师资,加大本土优秀的教师培养,大力培养培训门巴族、珞巴族、人等较少数民族教师,加快培养培训精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民族语言的教师。

 

五扶持全区教育信息化建设,投入向深度贫困县倾斜

 

把教育信息化作为西藏教育发展弯道超车、提升质量、促进均衡的必要手段,建立中央和西藏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小组,搭建地方各级教育信息化网络组织,统筹规划落实教育信息化推进细致方案。加大教育信息化建设投入,加大校园信息化软硬件及配套设施建设,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三通两平台”建设,加大教育信息化人员培训,着力改善贫困县区、边远学校的信息化教学条件,有效提升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能力。通过“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等形式,开展教师信息化应用培训、优质教学资源开发、教育教学应用、远程教学、教育课题研究等方面的先行先试,并逐步总结推广。利用援藏省市优质教育资源优势,建立远程教学对口支援,建设“一校带多点、一校带多校”的教学教研组织模式,充分发挥互联网时代“智力援藏”、“精准援藏”作用。

 

六协调推进对口援藏工作,提升对口援助省份的力度

 

进一步发挥中央机构职能作用,加强对口援藏统筹协调,着力提升各对口援助省份、教育机构的热情和力度。继续加大组团式教育援藏工作力度,建立教育援藏长效机制,增加内地西藏班招生,尤其是对贫困区县。积极协调内地高职院校招收西藏中职毕业生,拓宽对口高职升学通道。加大师资对口支援力度,对应各教育阶段学制,适当延长对口支援教师的援助期限。紧抓教育组团式援藏和职业教育东西协作契机,继续推进中东部7个职教集团和13所民办本科院校对口支援7市地中职学校各项工作。加大教育对口援藏工作的督导检查,建立定期报告制度,督促相关机构加快进度,切实落实相关援助约定和承诺。

 

上一篇:更名为美吉姆后,三垒股份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长183.49%
下一篇:2019年南海政协提案办结率、满意度实现“双提升”

最近更新学前教育